資策會簡介

相關資料


Netscape與IE之戰

  1995年年中,人們開始注意網際網路,而當時的市場及網頁瀏覽標準均以Netscape主導。與此同時,微軟在取得Mosaic的授權後,建立了Internet Explorer 1.0,於8月起透過「Windows 95 Plus!」搭售,三個月後推出IE2.0版,而激烈競爭就此開始。

在隨後幾年間,網景和微軟隨後也陸續各自推出新版本的Netscape Navigator(4.0版改稱為Netscape Communicator)和Internet Explorer,由於當時著重產品功能特色多於修正錯誤,因此當時的產品也多是不穩定的,以及使用各自的網頁標準、時常當機、安全漏洞等問題,也為用者帶來煩惱。微軟於1996年推出IE 3.0版,成為首個支援程式語言及CSS的商用瀏覽器,使市場佔有率開始追貼Netscape。

IE4.0的推出,對這場大戰產生了重大改變,它在切合W3C製定的網頁標準做得比Netscape Navigator 4.0要好,同時也能載入動態網頁,其文字或圖像的位置可以改變。此外,安裝了IE4.0被認為是系統的升級,能增加不少功能,包括播放MP3音樂。在IE和Netscape大戰期間,網頁設計者通常會把「用Netscape可獲得最好效果」或「用IE可獲得最好效果」的標誌放在首頁,並連到下載相關產品的網址上。這樣的網頁與公開標準的距離很遠,忽略了對方瀏覽器的用者,因此有人發起了"Viewable With Any Browser"運動,務求令網頁使用IE或Netscape均能正常瀏覽。

IE的統領

  微軟在瀏覽器大戰擁有兩大優勢:第一是財力雄厚,Netscape瀏覽器雖曾一度達90%以上佔有率,但公司的規模相對較小,總收入也不及微軟,產品方面也僅有瀏覽器及相關產品。微軟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Windows壟斷了作業系統市場。縱使早期IE的評價比Netscape差,微軟把IE與Windows捆綁銷售,仍可以增加其佔用率。另外,微軟把IE變成免費,開發資金從Windows的龐大收益中撥出,當產品開發至與Netscape同等程度時,使用者便不再下載Netscape使用,而改用IE。

帶來的後果

  在大戰中,兩者在瀏覽器開發上,為壓倒對手,做出了以下兩大行為:

  當單一公司統領瀏覽器市場時,網頁公開標準的注意度下降,不少網頁設計者也以Internet Explorer作準,而不去理會公開標準,使不少網頁只能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另外,現行的Internet Explorer 6.0在CSS、PNG圖像格式、XHTML網頁等標準也未能完全支援。還有,微軟在網頁技術上加入了不少專屬事物,計有VBScript、ActiveX、以及微軟自家的DHTML格式等,使不少網頁使用非微軟平臺及瀏覽器無法正常顯示。再者,IE瀏覽器也是電腦蠕蟲病毒功擊的主要目標之一。IE的佔有率之高,當安全漏洞被發現時,蠕蟲病毒也隨著IE的普及,在網路快速傳播。由於Internet Explorer包含 "Internet" 一詞,對於一些缺乏經驗的人,他們會誤以為Internet Explorer就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就只有萬維網,並會以為Internet Explorer就是唯一選擇,而不知道有其他瀏覽器的存在。

瀏覽器大戰 - Wikipedia


嵌入式系統

  現在嵌入式系統已逐漸由原僅限於工業用電腦普及到家電的領域。這類系統的特性是沒有外接的零配件、具有特定的功能、容積小、穩定性強的特點。系統軟體的設計與規劃須兼顧上述的特性而研發。

  至於何謂資訊家電 ( IA ):凡是具備網路連線功能並且能與其它裝置交換資料、處理訊息的專用資訊通信產品均可稱為資訊家電,資訊家電在未來寬頻網路及無線通信發達的狀況下,任何裝置都可直接或間接上網,雖然裝置的功能雖然有限,但可透過網路遙控其他裝置來間接擴充功能。 除了從網路的觀點來看IA,資訊家電也著重在"易用"、"便利"的操作上。

  嵌入式系統的另外一種延伸應用是目前當紅的 PDA ,嚴格講應該是加過許多工的嵌入式系統,因為 PDA 上還有複雜的 GUI 系統,有些系統是與 GUI 系統一起整合在一起,有些則是分開的狀態。另外還有上網機 ( Set Top Box )、WebPDA、手機也都算是嵌入式系統的應用之一,在可見的未來,嵌入式系統定義勢將越來越模糊,但卻會一點一滴的融入你我的生活裡面。

嵌入式系統導覽


Web 2.0

概念

  Web(在這裡,指代「Web 1.0」)最早的概念包括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com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固有的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擊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交互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通過或不通過創建一個可視的、交互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依賴用戶的門戶網站。

Web 2.0名詞由來

  有不少人以為"Web 2.0"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Web 2.0只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 Media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Netscape 與 Google 之間的比較

  假使Netscape 是Web 1.0的開路先鋒,那麼Google則是Web 2.0最重要的領導者。若將這兩者視為在他們活躍的年代中,最引人注目的IPO公司,則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各自引領風騷,相互對照起來非常有趣,首先從他們的定位開始談起。

就Netscape建構「網路成為平台」的舊式軟體典範而言︰他們的頭號產品是網站瀏覽器,一種桌面應用程式,他們的策略是在瀏覽器市場擁有高市場佔有率,以這種優勢帶動高單價伺服器市場商機,並且藉由控制網路內容的呈現與應用標準,來建立無人能撼動的影響力(一如微軟在PC軟體市場)。這種想法十分類似於「無馬馬車(horseless carriage,汽車誕生之初的名稱)」,仍然是用馬車的觀念去想像汽車的架構,比較容易讓大眾理解。Netscape發起「網路桌面(webtop)的觀念去取代「作業系統桌面(desktop)」,並且計劃推廣webtop,主動傳送資訊內容到使用者電腦之中,並且能及時更新應用程式,進而帶動資訊內容提供者或網站,採買Netscape的伺服器。到最後,網路瀏覽器與網路伺服器會變成只是一項商品,差異性不大,真正的價值會上升到由網路平台所提供的服務。

相反,Google則從一開始就是原生的網路應用,不銷售或套裝,而是作為服務來提供,客戶直接或間接就其所得到的服務而付費。沒有舊時代軟體產業的陷阱,沒有預定的軟體發行時間,只有不斷地改良。沒有授權或銷售,只有使用。沒有不同平台的問題,使用者可以在各種電腦設備上執行使用軟體。Google在網站後端,沒有購買昂貴的伺服器,只是利用一般普通的電腦,執行公開原始碼的作業系統,加上外人不得而知的自行設計的程式與工具。

最終而言,Google必須具備一項額外的核心能力是Netscape所沒有的:資料庫管理。Google不只是軟體工具的集合體而已,更是專門化的資料庫。沒有資料數據在背後撐腰,軟體工具將無用武之地;而沒有軟體,資料數據將難以管理。過去時代中權力的來源,是軟體授權與對APIs的絕對控制,現在無關緊要,因為軟體不需要通路販賣,只需要使用執行。同時若無收集和管理資料的能力,那麼軟體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事實上,軟體的價值,取決於能夠管理資料的幅度及能力。

雖然使用者是透過瀏覽器來體驗Google的各項服務,但Google的服務不是伺服器(雖然背後是由為數眾多的網路伺服器所提供),而且Google能提供卓越的搜尋服務,也不是因為擁有這些使用者可找到的內容。這很像是電話的通話方式,不只是在電話的某一端發生,而是在電信網絡的兩端中交互進行。Google的服務,也一樣是在瀏覽器、搜索引擎和內容的伺服器之間的空間進行,是使用者與他的網路體驗之間的催生者與中介者。

如果把Netscape和Google都看成是軟體公司,Netscape 可以很清楚地被歸類成像Lotus、微軟、Oracle、SAP等發軔於1980年代軟體革命的應用程式公司;而Google則類似於eBay、Amazon、Napster,當然還有DoubleClick和Akamai這些提供網際網路應用的公司。

Web 2.0 - Wikipedia

什麼是Web 2.0( I )


WiMax

何謂WiMAX技術

  WiMAX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的縮寫,一般中譯為「全球互通微波存取」,是一種新興的無線通訊技術,這項技術的標準規格又稱為IEEE802.16x,其傳輸速度最高可達70Mbps,傳輸範圍最廣可達30英哩,對個人、家庭與企業的行動化將有很大助益。WiMAX這項無線寬頻新技術的發展,預期可改善傳統無線網路的缺失,其特性為:

WiMAX之願景

  目前需要寬頻連線時,通常是以T1、xDSL或纜線數據機(cable modem)擔任接取網路,WiMAX這項技術的出現便是針對此種最後一哩(last mile)環境。WiMAX基地台以單點對多點(PTMP)的無線網路,初期的應用為連接戶外用戶設備(Outdoor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Outdoor CPE);第二階段直接連接戶內用戶設備(Indoor CPE);最後的目標則是連接到可移動裝置如筆記型電腦、PDA與其他各式無線手持裝置。基地台再以點對點(PTP)直視性傳輸經由遠方中繼連上Internet骨幹網路。

WiMAX可能之應用領域包括:偏遠地區寬頻上網、住宅區或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網路、T1級小型企業網路、T1+級企業網路、熱點(Hotspot)後置網路(backhaul)等等。此外,一般民眾將可透過WiMAX進行行動上網、VoIP、IP Multimedia等應用。

WiMAX目前發展情形

規格制定:
  固定式的WiMAX於2004年完成規格的制定,其標準稱為IEEE 802.16-2004;而移動式的標準IEEE 802.16e也於2005年底完成規格制定。

設備裝置:
  包括英特爾、富士通在內的晶片商都已經推出IEEE 802.16-2004規格的產品,許多設備商陸續於2005年與2006年推出通過此項規格認證的WiMAX設備;又英特爾預計於2006年下半年推出符合IEEE 802.16e規格的PC IMCIA介面的WiMAX無線網卡,還計劃於2007年推出可以內建於筆記型電腦的WiMAX晶片。此外摩托羅拉、三星、北電、諾基亞等大廠,亦陸續投入支援WiMAX技術的手持裝置開發,這些產品的上市時程大都落於2007~2008年。

WIMAX資訊網


RFID

  RFID被列為本世紀十大重要技術項目之一,經濟部技術處為國內科技研發推動之火車頭,92年度起即開始透過工研院系統中心推動高頻 RFID的研發計畫,研發內容包括IC晶片、天線、讀取機(Reader)等重要技術,本年度將完成IC晶片開發,預計明年上半年將有國產之高頻RFID Tag進軍市場;後續則將研發讀取機以及RFID與其他感應器(Sensor)結合之研究計畫,以使RFID能多樣化地應用在各方面。

近年來RFID被認為是影響未來全球產業發展之重要技術,因而廣受各方的注目。尤其在物流上的應用,將使物流的追蹤更即時,對產業供應鏈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物流上,用來追蹤及檢核貨品的條碼,雖可達到收集資訊、掌控貨品動態的目的,但是使用條碼有其先天上之限制,包括:提供的資訊量有限,必需近距離使用且易受污損而無法讀取、必須逐一掃讀而造成作業瓶頸與大量人力的浪費,這些限制使得條碼無法因應更細緻、更迅速的物流資訊要求。

RFID利用IC及無線電來存放與傳遞辨識資料,具有耐環境、可重複讀寫、非接觸式、資料記錄豐富、可同時讀取範圍內多個RFID Tag等特性,使得RFID成為物流供應鏈中,對商品進行追蹤與資訊回饋的最佳利器。依據美國一家具權威性的市場顧問公司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估計,2002年無線射頻識別系統的市場總值合計近乎11.54億美元。預測2008年市場為38.43億美元,年平均成長率為22%。未來在產業應用的發展無可限量。

工研院 - 辨識與安全科技中心


相關網站

資策會網站

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