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
內容
相關資料

回首頁 city.gif (13864 bytes)

半導體產品分類

光電元件:一些光電產品的一些光電介面的原件

積體電路:就是IC,分做記憶體:包括揮發性非揮發性的

微元件:指的就是CPU,或者是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數位訊號處理器

邏輯IC:當然像DSDCUP這些都是邏輯IC

在台灣,IC佔了八九成以上,所以有時候我們就會把它們混用,有時候稱半導體產業、有時候稱IC產業。如果我們把一台PC看他多少價格,然後把IC的部分價格加起來,你會發現它跟重量不成比例。

IC的製造流程

從一個生產的流程來看,開始到以後IC的設計,然後設計要做layout、做佈局,然後呢這layout要去製造的話要把它轉成光罩,就像照相一樣,他的電路圖都在上面,如照相技術一樣,把電路製作在晶圓上面,由一大堆金屬的聯繫把它接起來,這是非常精確的控制,在晶原上面就是一顆一顆IC,那這IC呢我們要把它切開,這就是晶粒,晶粒把它切開,然後再做封裝的事情,把它黏起來、保護起來,因為我們要插到電路板上面:然後封裝起來;因為人工無法處理這麼多步驟的事情,所以都是用computer去做,測試也是一樣,最後出來,才可以送出去。

國內IC產業

在台灣1966年,三十年以前其實就有IC產業,是做封裝的事情;一直到1974年,經濟部、行政院有幾個人,決定要建立台灣的IC產業,成立之後就開始做IC的開發,當時從美國RGA引進CMOS的技術,但是是7micron的。1980年,第一家衍生公司聯電就從電子所分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公司,當時要成立這個公司是很辛苦的,那時候沒有人要投資;在7年之後,在工研院電子所裡面一個專案計畫,也是成立一個衍生公司,就是TSMC台基電,大家都不願意投資;1994年經濟部在電子所有一個專案計畫叫次微米計畫,就是開發0.5微米的DRAM的技術,成立一個衍生公司,叫做世界先進,那之候因為很賺錢,所以一大堆人都投資進來。

國內主流製程的技術跟國際上差不多是同步的,但是先進製程的研發我們投入的不夠;大致上我們在通訊、消費性的領域表現的不錯,但比較高級的產品,那些IC我們還是靠進口的。最近兩年IC、半導體景氣很不好,但製程的技術一直在進步,所以生產成本降低,利潤也提高。

IC技術之發展

國內在IC製造方面已有進展,但設計方面還是有點落後,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每三年把technology road mapupdate97年這個版本所講的就是當時的量產的技術,但所預測的要比94年要快,因為景氣不好大家都在做研發,技術提前了兩年;可是持續的兩三年景氣不好,去年的12月他又提出來了,.13再提前。美國半導體協會SIA舉出了幾個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scaling的技術克服;第二個挑戰就是新的材料、新的電路原件上的layout技術;第三個挑戰是工作頻率的增高;但嚴重的問題就是量測的技術,當我們元件做的很小的時候,defect相對的也會更小,回到海森保測不準原理,那麼小的東西我要用光學看,波長跟他都是一樣的,會看不準而不知道defect多少;若用統計的方式,之前從沒用過統計的方式做過量測,現在這種量測的設備一部要一億多,逐漸的過去大型研究機構也撐不下去了,於是現在在美國大家都是一起做,由國家出一半的錢,會員半導體公司出一半的錢,設備廠商一起來做研究,而前瞻性的東西就交給學校去做。台灣最近也有發起半導體研究中心,國內的半導體廠商都有這個意願來加入。

IC設計

MicroprocessDRAM出來了以後,這種元件像是LSI這種半導體公司所生產製造,跟系統廠商一起合作把這個技術作出來,後來技術進步的結果,逐漸的就需要特殊應用的IC,於是越做越複雜,逐漸的產生Intelligent Problem,在設計的過程其實還蠻困難的,所以逐漸的有設計IC的專業公司成立。

從一個產業的角度來看,大的公司像HitachiIBM從設計生產製造當中通通一手包辦,逐漸的台灣後來居上,因為我們很專業所以競爭力可以非常的高,特製也是一樣,於是透過GSMG的力量,變成這種最新的分工。

未來技術趨勢

Embedded CPUEmbedded RAMSingle chip CPU…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發展方向是如此,但將來要做什麼誰也不知道,所以關於將來要做什麼不要太預測,相信自己的腦筋才是更重要的!

回首頁 city.gif (13864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