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3(Packet-bas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ystems)是1996年由ITU-T制定,
它並非只是一個單一的協定,它是由通訊信號、影音壓縮規範及控制協定的組合。
它包括語音壓縮格式(G.711、G.729、G.723.1)、影像壓縮格式(H.261、H.263)、
呼叫信號(H.225)、控制信號(H.245)、註冊與認證
(RAS:Registeration,Admission,Status)等。其架構由4個元件所組成,
包括終端設備(Terminal)、閘道器(Gateway)、閘道管理員(Gatekeeper)、
多點控制單元(MCU:Multipoint Control
Unit),可作點對點及點對多點的通訊。
|
H.323初期是定義在分封網路上終端機之間資料壓縮與解壓縮的標準,
通話的程序及媒體傳輸等協定。H.323提供終端設備協商的機制,
讓不同能力的設備仍可以最低之共同能力(如:語音)通訊。
H.323亦可應用在點對點及點對多點的多媒體會議通訊。
隨著VoIP技術之不斷地發展,H.3232的標準相繼被應用在VoIP通訊技術上,
因此新的需求持續增加,促使H.323不斷地進行改版以符合市場之需求。
目前最新的版本為2003年七月的第五版。
|
ITU於1996年11月發行H.323第一版,原本定義區域網路的環境下,
進行多媒體會議。後因許多公司將之擴大應用在廣域網路、
私有VoIP網路及網際網路上。有鑑於此,
ITU體認到H.323非是侷限應用於區域網路上的協定,
於是在1998年2月發行第二版時,將名稱改為
『Packet-bas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ystems』。
同時增加了安全性及增加服務等功能。
為了能和PSTN有更好的整合及改善規模擴充之能力,
於1999年9月發行第三版,並增加H.323 Annex D(09/98)、
H.323 Annex E(05/99)、及H.323 Annex F(05/99)定義即時傳真、
多重呼叫信號傳輸的骨架、簡化端點型態,使營造商更有意願使用H.323協定。
ITU-T為了加強H.323的規模擴充能力,於2000年11月發行第四版本增加
Annex G(02/00)、Annex J、Annex K、Annex M1、Annex M2(11/00)
、Annex L(03/01),
讓H.323更適合與PSTN整合。於2003年7月發行第五版本增加Annex
M3(07/01)、
Annex P(01/03) 、Annex Q(07/01) 、Annex R(07/01) 、 及Annex
O(07/03),
使H.323在VoIP網路應用上,更有多樣化的服務。往後更會因新的要求增加,
促使H.323不斷地進行改版以符合市場之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