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收藏經歷

 
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周原出土,據賀世明考證是清道光年間(1851年),自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來的,有古董商人聞名而來,以白銀300兩購得,但運鼎之際,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買賣沒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賄知縣,董治官被逮下獄,以私藏國寶治罪。此鼎最後運到縣府,被古董商人悄悄運走,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巧見此鼎。 後毛公鼎輾轉落入西安古董商蘇億年之手。咸豐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又從蘇億年之手購得,並賞給蘇億年1000兩,此鼎深藏於密室,鮮為人知。陳介祺病故後,1912年其後人賣出此鼎,歸兩江總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被革命軍所殺。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將毛公鼎典押給天津俄國人開辦的華俄道盛銀行。英國記者辛浦森出美金5萬元向端家購買,端家嫌錢太少,不肯割愛。當時有愛國人士極力呼籲保護國寶,毛公鼎輾轉至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大收藏家、後來國學館館長葉恭綽手中,存入大陸銀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帶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葉恭綽是用假名買走得毛公鼎,讓日本人無法查知它得下落。葉恭綽囑咐其侄葉公超:「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毛公鼎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毛公鼎幾經易手,甚至差點被日本軍方奪走,所幸葉公超拚死保護,死不承認知道寶鼎下落。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上交日軍。葉公超被釋放後,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運回上海。後來因生活困頓,將毛公鼎典押給銀行,由鉅賈陳詠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詠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次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今南京博物院)。 1948年,大量故宮珍貴文物隨中華民國政府至台灣,毛公鼎亦在其中。現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