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i

What

What is NII?

推動NII的規劃原則

NII 工作計畫規劃藍圖

NII工作計畫(86年至88年)
網路建設

NII工作計畫(86年至88年)
應用服務

NII相關技術發展

應用服務


Untitled Document
What
What is NII?

⊕ NII定義

♦ 公眾及個人資訊服務的整合,
包括不同的設備
與各種應用內容,
透過無所不在的網路,
資訊將垂手可得

♦ NII 是一個十分複雜及動態的體系;
它目前已經存在卻始終不斷的在演變。”

♦ NII是一項全方位的國家建設, 與人民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NII牽涉面極廣,而且正在發展演進之中,尚未定形。

⊕ Impact of NII

♦ 在當前電腦、通訊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下, 透過資訊高速公路, NII將更進一步改寫人類的生活, 透過無所不在的網路, 資訊將垂手可得, 從教育、娛樂、工作、購物、通信、洽公、查詢、出版、金融交易、 人際關係的方式都會改變。

♦ NII 將對人類生活帶來極大的衝擊與影響,

♦ 它正在進行之中,它運用新的工具, 發展出新的運用方式以因應目前尚未預見的需求, 它正不停的在演變。

⊕ 我國推動NII的意義

♦ NII是世界先進國家為迎向廿一世紀, 利用資訊與通信科技, 開創國家發展的新動力, 促進並加速經濟發展, 追求更高生活品質, 從而構築未來生活藍圖和希望的具體實現。

♦ 世界各先進國家都正積極推動NII建設

♦ 我國NII的建設已從摸索中完成初步規劃與部份奠基工作, 目前以推廣Internet普及應用為工作重點,積極推動。

⊕ 背景說明

♦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美國柯林頓總統提出NII計劃,

♦ 由於NII的建設與國家未來的發展、 產業的競爭力、 以及人民的生活福祉息息相關, 因而受到世界各國高度的重視, 並紛紛依其國家目標, 積極投入NII建設的規劃與推動, 以期掌握潮流並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 NII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新指標。

♦ 我國於民國八十三年八月 正式成立 行政院 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專案推動小組, 著手推動我國NII建設,

成立推動組織 推廣與溝通
電信自由化 修訂相關法規
支持相關技術研發 辦理先導實驗計劃
加強頻譜有效運用 建立網網相連環境
提前公布採購設備項目 採用國家與國際標準

⊕ 我國推動NII的主要目標

♦ 建設我國成為最先進的資訊化國家之一。

      用四通八達的資訊高速網路連通家庭、辦公室、工廠與學校, 整合並發展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系統,使工作、生活與學習都能非常便捷。

♦ 落實亞太營運中心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

      NII的推動可以讓空運及海運港口做最有效率的轉運服務, 使金融與製造業獲得最靈通的全球市場資訊, 使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真正落實。

♦ 提升國人的生活福祉。

      建立電子圖書館及終生學習體系、 發展遠距醫療、電子商務、隨選視訊等各種應用服務, 創造妥適與便利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環境, 縮短城鄉發展的差距,照顧偏遠地區民眾的生活, 提供精緻的人文藝術資訊服務,普遍提升人民的生活福祉。

♦ 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新的應用,促進國內產業發展。

      支持資訊與通信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培育專業人才, 促使我國資訊通信產業的蓬勃發展。 利用NII所建構的資訊網路管道,即時取得世界各地的商情, 更能強化國內企業因應市場競爭與變化的能力, 各產業的上游零組件、原料供應商與下游經銷體系之間的連繫也將更有效率。

⊕ Approaches: 整合運用資訊與網路通信技術

♦ 提高企業的生產力與競爭力

♦ 大幅改善政府行政效率與提升便民服務

⊕ Implementation Plan

♦ 普及Internet及寬頻資訊網建設

    使每個家庭、每間學校、每所醫院、以及企業與政府機構, 均能應用資訊網,獲取各種效益。

♦ 開發先進系統、建設豐富活用的資訊內涵

♦ 培植資訊與通信技術及應用能力

♦ 利用行政及公共網路,改善政府便民服務,提升行政效率及降低社會成本

♦ 使民眾能充份運用政府之資訊資源

♦ 積極修改法令規章,落實電信自由化,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鼓勵民間投資, 積極參與並主導國內 NII 建設。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0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推動NII的規劃原則

⊕ 確保資訊的普遍使用

♦ 「任何人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均能以合理的價格取得其所需的資訊。」

⊕ 整合並建設網網相連的資訊管道

⊕ 掌握資訊處理技術,有效應用資訊提升競爭力

♦ 需要政府與民間一起合作,共同致力研發工作

⊕ 民間主導NII應用服務相關的建設

♦ 政府帶動、民間主導 建設資訊內涵 (Content!!)

♦ NII建設的推動,除了網路實體建構外, 在資訊內涵亦即網路應用服務上的發展更是重要。 若沒有各種應用服務的充份落實,則NII網路架構的建設也是徒然。

♦ 資訊內涵包羅萬象,需要全面性的推動,不僅是政府要做, 更需民間產業的全力投入。

♦ 建立合理的資訊應用環境,訂定獎勵措施,鼓勵民間投資主導建設。

⊕ 培訓人才,普及網路資訊應用

♦ NII技術專業人才

♦ 資訊內涵專業人才

♦ General Users

⊕ 普及網路資訊應用

♦ 應用技術的普及推廣

♦ 電腦教學的普遍化

♦ E-Mail 及Internet 與Intranet的推廣使用

⊕ 調適環境、增修法規、訂定標準

    資訊、通信、視訊的整合應用,不但改變了社會的原貌, 更注入了新的動力,創新功能與應用。 原有的組織結構及體制已不適用,需要新的規範重新界定並調適。

⊕ 進行先導性實驗,再推廣應用

    NII正在積極推動之中, 由於牽涉的面太廣, 且各項應用技術仍在發展中尚未成熟, 因此需要進行各種實驗來累積經驗, 測試修正並作調整。 為了提供NII發展的理想環境, 也應審視NII的需求去增修相關法規, 訂定標準, 使NII能順利推動。 因此,進行實驗與調適環境也是推動NII的必要方向。

⊕ 配合國際發展,推動國內建設

    NII的推動不僅著重在國內的建設,事實上網路通訊的功效 即在其打破時空限制的特性, 因此NII的建設 事實上與區域性及全球性的資訊基礎建設相關連 (RII, GII), 也是其中的一環。 是以從範疇而言, NII的建設應從國內及國際兩個範疇同時並進。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0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NII 工作計畫規劃藍圖

⊕ NII建設的內涵可概分為三個層面:

網路建設 應用建設 環境建設

⊕ 網路建設

♦ 各種資訊傳輸管道的建設與整合,

    包括ATM寬頻網路、ISDN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無線電信網路、 衛星通信網路、行動數據通信等。

⊕ 應用建設

♦ NII技術的研發以及 利用NII技術在通信網路上 所開發的各項應用服務,

    例如電子商務、遠距教學、遠距醫療、電子圖書館、隨選視訊、電子社區等。

⊕ 環境建設

♦ 有關法律、標準、人力資源、產業發展策略等環境面的塑造與調適, 裨利NII建設的順利推動。


⊕ 我國NII工作計畫的規劃:
(86年至88年)

網路建設

應用服務

環境整備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1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NII工作計畫(86年至88年)
網路建設

⊕ 網路基礎建設之策略規劃原則

網路光纖化 交換寬頻化 服務整合化
應用普及化 連線國際化 資訊生活化

⊕ 配合國家資訊通信發展目標,規劃建設基礎網路

寬頻交換(ATM)試用網路

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

網際網路(Internet)

行動數據通信網路

隨選視訊(VOD)實驗網路

有線電視與電信網路整合

台灣學術網路骨幹改善計畫

⊕ 寬頻交換(ATM)試用網路

♦ 民國85年6月台灣全島ATM寬頻主幹網路建設完成,

♦ 將研發光纖到戶技術,落實寬頻實驗網路建設。

    預定民國88年6月前陸續完成10套ATM VCS(Virtual Channel Switch)開發及建設。

    與香港及新加坡ATM國際連線及應用系統測試工作。

    繼續與美、日洽談並完成ATM國際連線及應用系統測試工作。

全區寬頻實驗網路架構圖
回主畫面

⊕ 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

♦ 配合市場需求,透過重點及面與量的建設與擴充

    三年內全區普設ISDN設備

    以三年內建設二十萬埠為目標。

♦ 涵蓋地區依人口計算之普及率

    預計民國87年度之普及率約達75%

    民國88年度約k85%

    民國89年度約達95%

回主畫面

⊕ 網際網路(Internet)

    在全國16話價區擴建PSTN撥接式28.8Kbps通信埠及ISDN通信埠

    適時提昇國際數據專線電路為45Mbps

    適時提昇國內主幹網路頻寬為45Mbps

    配合亞太營運中心,建立Internet Common Gateway

    預計Internet用戶數至民國88年將達300萬戶

回主畫面

⊕ 行動數據通信網路

    先建設小容量之 GSM Data Service 及 Trunked Radio System 兩系統

    運用彈性的資費策略,強力推廣行動數據傳送服務

♦ GSM Data Service 方面:

    初期先以5000戶為建設容量。

    非同步 300~9600 bps 之透通及非透通 數據傳送服務

      透通(傳送之數據不經處理)

      非透通(傳選之數據經誤碼檢測、加址等處理)

    提供與 GSM 語音通信範圍相同之數據傳送服務。

♦ Trunked Radio System 方面:

    提供約15,000部行動台,以中繼方式及與語言混合使用之數據通信服務。

    通信範圍涵蓋基隆、台中、高雄三大港區、中正機場及台灣全區各重要城鎮。

    提供1,200~9,600 bps 之數位式或類比式之數據傳送服務。

回主畫面

⊕ 隨選視訊(VOD)實驗網路

♦ 第一階段建設新竹科學園區實驗VOD系統,以園區宿舍300戶為試用對象。

♦ 第二階段預定擴大服務區範圍至新竹地區。

♦ 第三階段預定將全國各地區視訊控制中心藉著ATM主幹網路連接在一起。

回主畫面

⊕ 有線電視與電信網路整合

♦ 於新竹科學園區或其他適當地點辦理先導實驗

    民國85年底完成規劃構想

    民國86年底完成評估報告

♦ 先導性實驗階段工作重點:

    多元資訊需求之調查

    網路資源之共享

    互跨融合技術之提昇

    互跨經營之法令探討

回主畫面

⊕ 台灣學術網路骨幹改善計畫

TANet Backbone

♦ 監控網路使用品質,

♦ 提昇台灣學術網路新竹以南的骨幹速度

    將新竹、台南間線由T1提昇為T3

    並視需要機動調升新竹、台中間的線路速率

♦ 紓解流量,提高網路使用品質,發展南、中、北部均衡的網路資源

♦ 刺激學術界對於高速寬頻網路新應用的形成

回主畫面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1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NII工作計畫(86年至88年)
應用服務

    NII的建設提供一個具備高速通信能力與網網相連的應用環境, 在這個環境中相關的應用服務項目非常地多近年來Internet風起雲湧般 的廣受歡迎,在網路上建構電子資料庫、電子圖書館及進行電子購物也 十分盛行,甚而政府亦大力擴展便民服務以提昇行政效率。

    另外,由於ATM與ISDN之日益普及,透過電腦與通信網路之視訊會議、遠距教學與學習、 遠距醫療、E-Mail到中小學等應用項目,可普及離島及偏遠地區,嘉惠更多人民。 NII 相關應用服務工作項目可概分為兩類

技術發展   應用服務

⊕ 在技術發展方面包括

寬頻資訊網路系統整合技術

影像與圖形技術

系統軟體關鍵技術

數位與互動視訊技術等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

通訊電子技術發展

分散式資訊處理技術發展

資訊網路整合技術發展

多媒體通信應用技術

寬頻交換技術研發

高速計算視算網路應用軟體研發

⊕ 在應用服務方面包括

電子商務

商業快速回應

Internet 應用推廣

TANet到中小學

遠距教學

遠距醫療

遠距圖書

政府提昇行政效率

便民服務

隨選視訊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1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NII相關技術發展

⊕ 寬頻資訊網路系統整合技術研究

♦ 研發寬頻網路即時應用平台及整合技術,以利國內應用系統之建置。

♦ 研發視訊資訊傳輸處理系統技術,以利影視訊壓縮技術之突破。

♦ 研發無線區域網路系統技術,以建構無線空間及發展家庭自動化相關產品。

♦ 研發寬頻網路管理系統技術,並移轉廠商以創造商機。

♦ 研發光纖到戶相關技術。

回主畫面

⊕ 影像與圖形技術

♦ 發展3D/VR相關產品,以輔助多媒體相關軟硬體產業

回主畫面

⊕ 系統軟體關鍵技術發展:

♦ 作業系統技術:

    發展微核心技術,檔案、作業系統及程式庫發展支援技術

♦ 資料庫系統技術:

    發展行動資料管理系統、電子圖書館系統技術 及電子圖書館發展支援技術

♦ 使用者介面系統技術:

    易學易用生活化的使用者介面系統技術及介面 發展支援技術

圖4-1-3 NII應用服務

♦ 系統安全技術:

    發展網路系統安全技術及DBMS安全技術

回主畫面

⊕ 數位與互動視訊技術發展

♦ 開發Set-top Box(Internet/Cable)及ITV相關技術

    含工作平台,即時作業系統,Device Driver、OSDG 使用者介面等。

♦ 發展QAM,QPSK,MPEG-2等技術

回主畫面

⊕ 無線通訊技術發展

♦ 開發

無線數據通訊 個人行動通訊(PCS1900) RF次系統及關鍵零組件

♦ 培訓產業界無線通訊人才

♦ 開發WLL無線區域網路無線橋接器

♦ 開發陶瓷元組作材料、製程技術

回主畫面

⊕ 通訊電子技術發展

♦ 發展

用戶端設備 高速傳輸設備
網路互連產品 數位訊號處理技術
回主畫面

⊕ 分散式資訊處理技術發展

♦ 發展高效能媒體伺服器:

    video server,

    middleware

    即時階層式檔案管理軟體。

♦ 發展Internet 關鍵技術:

    行動型超媒體資訊處理機技術

    建立Internet文件伺服核心技術

    建立Internet工作流程伺服器核心技術

回主畫面

⊕ 資訊網路整合技術發展

♦ 資訊網路安全

♦ 網路管理與服務

♦ 電腦與電話整合技術

    PC-based交換

    高速寬頻 PC phone

♦ NII系統整合與應用技術發展

FSN 整合技術 VOD系統整合
DAVIC Based PCS/Telephony Over Cable技術
回主畫面

⊕ 多媒體通信應用技術

♦ 發展寬頻多點視訊會議系統,提供聽障人士遠距溝通使用

♦ 發展ISDN多媒體資訊站

    結合ISDN、Internet 與視訊電話之ISDN多媒體資訊站系統, 以提供虛擬櫃台環境。

回主畫面

⊕ 寬頻交換技術研發

♦ 研發BEX-VCS系統及建置

♦ 進行BEX-VCS與BEX-VPX之連線服務

♦ 研發ATM、ISDN、Frame Relay網路互連技術

♦ ATM LAN Switch 利用PVC/SVC提供高速服務

♦ 進行BEX-VCS及BEX-VPX交換機系統 與各廠牌之ATM交換設備進行互通性測試, 並與國外電信業者進行ATM之試用與服務。

回主畫面

⊕ 高速計算視算網路應用軟體研發

♦ 開發架構式、主從式立體圖形處理工具

♦ 研發各類專業圖形前後處理軟體

♦ 研發各類專業計算輔助工具軟體

♦ 研發平行與分散式計算環境軟體

回主畫面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2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應用服務

⊕ 電子商業

    目標是在建立一個運用資訊網路的電子商業發展環境, 以先導系統為核心,建立觀念、標準、技術、服務 及秩序等五項電子商業發展基礎

♦ 觀念:

    建立大眾共識,觀念宣導200萬人次,500家供應商進入 示範性電子商場,來客數150萬人次

♦ 標準:

    制訂電子商業環境所需之安全電子交易、商品型錄 資料等相關標準

♦ 技術:

    建立示範性先導系統,含網際網路先導系統、 有線電視網路先導系統、寬顏網路先導系統

♦ 服務:

    擴散應用技術,電子商業協盟計500家廠商參加。

♦ 秩序:

    制訂電子商業環境作業規範、 檢定電子商業環境優良電子商店。

回主畫面

⊕ 商業快速回應

♦ 建立整合產業上、中、下游體系之商業自動化交易環境。

    集合眾多中小商家,建立虛擬的大型流通體系 (Virtual Company ),使其具有大企業之競爭力。 透過標準化環境之建立、現有資源與技術之整合 及輔導與訓練,可凝聚業界之共識,發展產業內 之策略結盟,使眾多之中、小企業因之而受益。

    建立從商品製造、行銷、交易、配送及售後服務 之商業快速回應系統發展環境,提供產業內健全、 有效率之商業交易環境,促進整體產業之發展。

    建立企業實施流程改造的範例,成為業界參考的依據, 並著手撰寫為方法論及行業別導入模式, 以協助國內企業實施流程改造,提升競爭體質。

回主畫面

⊕ Internet應用推廣

♦ 協助政府及企業規劃大型示範性資訊應用藍圖, 有效推動並提昇國家整體資訊技術應用水準。

♦ 透過各種資訊技術應用系統之規劃、推動及建置, 擴大資訊技術應用市場。

♦ 協助基層企業應用Internet 之資源及工具, 提高基層企業之營運效率。

♦ 研究分析世界各國之資訊技術現況、發展趨勢, 並向行政院資訊發展推動小組、NII小組及SRB 提供建議供其參考,以有效推動我國資訊技術之應用。

♦ 協助各行業在Internet與CALS 之應用, 除提高其生產效率及競爭力。

♦ 規劃並推動終生學習網體系,普及網路資訊應用。

回主畫面

⊕ TANet到中學

♦ 配合TANet至國中小學計畫, 鼓勵民間與各校在Internet上建置教材與學習資源, 使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能使用多元化學習環境。

♦ 配合電信網路建設時程,進行多媒體資訊交換。

♦ 完成專科以上學校校園網路專線連接教育與研究網路。

♦ 完成設立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

♦ 提供電話撥接方式使用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資源。

回主畫面

⊕ 遠距教學

♦ 透過大學高速網路平台之建置,達成跨校選修、 教學資源共享,並提供20門跨校選修課程,修習 人數將達每年1,000人,各大學並可進而與國際 名校合作,塑造全球化的學習環境。

♦ 引進國外技術,並透過執行中小學、補習班、特殊及 社會教育之教材開發與實驗計畫,以觀摩及引進具體 之應用實例,將遠距教學技術循序推廣至各層面的教育需求。

♦ 透過「遠距教學聯合服務中心」,對在職教師、企業員 工與公務人員進行遠距訓練實驗,預計參與人數達500人。

♦ 培訓遠距教學規劃、教學、工程技術與教材設計人才共約680人。

回主畫面

⊕ 遠距醫療(如圖4-1-4)

♦ 完成(台大醫院金山鄉衛生所、台北榮總金門花岡石醫院、 成大醫院省立澎湖醫院)六個點三條線之網路及系統 建置並正式運作。(FY86)

♦ 完成三軍總醫院馬祖醫院之建置及連線。(FY87)

♦ 完成三軍總醫院省立苗栗醫院之建置及連線。(FY88--FY89)

♦ 完成台北榮總頭城衛生所之建置及連線。(FY88--FY89)

♦ 完成遠距醫療資訊網路網網相連之整體規劃。

♦ 完成遠距醫療資訊交換標準化工作制定,如 醫療數位影像傳輸標準(DICOM 3.0) 及醫療電子資料應用及交換標準(HL-7)等。

♦ 配合山地、離島偏遠地區之需求積極推廣建置, 縮短城鄉醫療差距。

圖4-1-4 遠距醫療網路架構圖
回主畫面

⊕ 遠距圖書服務

♦ 建立整合性資訊管理與服務系統以提升圖書館之工作效能。

♦ 建立國家圖書及文獻資料庫,製作國家書目、 政府出版品、期刊目錄、 聯合目錄等以達書目控制之目的。

♦ 提供書目檢索及相關服務以增進館際間合作編目與互借。

♦ 加強網路建設提供遠距及國際服務,以利資源共享。

回主畫面

⊕ NII 政府部門應用推動

♦ 整合建立連線申報環境

    運用檔案傳輸、電子文件交換等技術規劃以電子 化表格及文件辦理申報。

    配合身分證換發為磁卡作業或其他身分證明卡證 之核發,建立線上查對身分作業模式。

    配合各種金融工具推廣建立具便利、安全等特性 之連線轉帳繳納稅規費作業模式。

    試辦連線申辦戶政、出入境、地政、稅務、金融、 醫療健保、監理、工商、建管等 各式書證謄本及轉帳繳納稅規費。

♦ 推廣公用電子資料庫加值應用

    加強建置人口、土地、法規、信用、貿易、商標專利 、圖書、社會治安、工商、科技、地理、環保、 醫療健保、營建、大陸、社會福利、國際外交等公用資料庫。

    建立取用公用資料庫之電子閘門。

    規劃建置具整合、示範性質之徵信、計畫管考資料庫。

    研究以資料倉儲技術建立異質分散式資料庫環境。

    策訂核心資料庫交換介面及擴大跨組織連線應用。

    建立著作權登記等管理制度並加速資料加值流通。

♦ 推動公文處理現代化

    辦理相關說明會與觀摩會,加強觀念與工作作法宣導。

    協調訂定「公文電子交換前置軟體規範」, 建立公文電子交換服務。

    協調策訂中文轉碼作業規範,解決電子交換作業需求。

    建立公文電子交換目錄暨管理服務措施。

    推動各機關實施公文電子交換。

    修訂「文書及檔案管理電腦化作業規範」,增訂標準 通用標示語言SGML格式規範。

    推動政府機關電子郵遞應用。

♦ 推廣政府機關共用資訊服務站

    委外辦理「共用資訊服務站軟硬體暨管理規範」訂定。

    編訂資訊服務架構與彙整資訊內容,建置專屬伺服系統。

    發展中文化專用瀏覽器,建立便利的觸控操作環境。

    建置雛型系統,驗證相關技術管理規範與內容 架構之實際問題。

    策訂試辦計畫,擇特定區域推動試辦,並檢討結果。

    規劃整體性推動計畫,結合民間資源分階段全面推動。

    規劃運用ATM及 ISDN提升共用資訊服務站服務品質。

    協調修訂相關法規與作業規定,規劃線上身分識別 與收費作業,提供線上申辦服務。

♦ 建立資訊與通信安全環境

    建 立 行 政 機 關 資 訊 安 全 體 系 :

      增 修 訂 電 腦 安 全 暨 資 訊 機 密 維 護 等 法 規 ; 訂 定 行 政 機 關 資 訊 安 全 評 估 準 則 。

      編 訂 資 訊 安 全 手 冊 提 供 各 機 關 參 考 引 用 ; 提 供 各 機 關 資 訊 安 全 技 術 諮 詢 服 務 。

      推 動 行 政 機 關 建 立 內 外 部 電 腦 稽 核 制 度 。

    建 置 行 政 機 關 資 訊 安 全 管 理 示 範 發 展 中 心 , 推 廣 資 訊 安 全 作 業 。

    建 立 財 務 金 融 及 行 政 金 鑰 管 理 (Key Management)「 驗 證 中 心 」 (Certificate Authority)。

    推 動 資 訊 安 全 教 育 訓 練 , 開 設 各 種 訓 練 班 次 , 培 育 資 訊 安 全 種 子 人 才 。

    訂 定 及 推 動 行 政 機 關 加 密 、 數 位 簽 章 等 資 訊 安 全 標 準 及 技 術 規 範 。

    規 劃 成 立 網 路 安 全 緊 急 反 應 及 處 理 小 組 。

⊕ 隨選視訊 (Movie On Demand)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2 CST 2011 Untitled Document
NII工作計畫(86年至88年)
環境整備

    NII的發展將是數位科技、產業發展、應用服務等 各方面之融合(Convergence),不但改變了社會的原貌, 更注入了新的動力。為了順利推動NII計畫,現有環境 之調整及未來發展環境之塑造將是當務之急,其重點工作為:

NII 人才培育

NII相關標準研擬與制定

NII資源規劃

多媒體產業發展

♦ 我國資訊通信產業發展策略之研擬,

♦ 電信與傳播法制整合之研究,

♦ 網路通信與智慧財產權相關法令之研討與修改,

⊕ NII 人才培育

    提昇大專非資訊科系教師資訊網路應用能力,及教學 資訊多媒體製作應用訓練以提高教學品質,三年內 培育教師1500人。

    透過多元化訓練管道,加強中、小學電腦網路管理 種子教師、教學資訊多媒體種子教師及資訊網路、 多媒體應用訓練,共培訓教師8000人次。

    配合通訊科技教育改進計畫,提昇通訊科技教育品質, 規劃通訊重點領域實驗實作教材,建立前瞻通訊服務 試煉環境,有效培育高級通訊科技人才3000人, 全國提昇通訊教育水準。

    配合產業界與學術界引進與發展NII發展技術及推動 亞太營運中心所需20種關鍵技術之教材。

    研究NII所可能產生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回主畫面

⊕ NII相關標準研擬與制定

♦ 資訊通信國家標準370個(種)。

♦ 遠距教學、醫療、視訊會議及圖書系統之國家標準。

♦ 通關自動完稅系統之國家標準。

♦ 中文資訊交換國際化之編碼標準。

♦ 亞太營運中心相關之電信中心之國家標準。

♦ 舉辦NII相關標準推廣說明會。

回主畫面

⊕ NII資源規劃

♦ 配合推動NII,提升國家競爭力之研究:

    NII建設與國家競爭力之關係。

    主要國家NII相關指標競爭力分析比較。

    提升國家競爭力之策略與建議。

♦ 配合推動NII,促進我國資訊通信產業發展:

    塑造電信服務公平競爭環境。

      如推動普及服務制度設計、推動平等接續(Equal Access)制度設計等。

    積極發展資訊、電信應用服務,增進資訊通信產業競爭力。

♦ NII相關配合法制研修。

回主畫面

⊕ 多媒體產業發展

♦ 公元2000年我國多媒體工業成為亞太生產樞紐:

    我國多媒體個人電腦產量占世界百分之十四, 為世界第二大產國(次於美國)。

    我國光碟機產量占世界百分之卅五,為世界 第二大產國(次於日本)。

    我國成為世界前三大Set-Top-Box產國(美、日、中)。

♦ 公元2000年我國成為亞太多媒體軟硬體研發 及產銷中心:

    我國成為世界性軟硬體產品組合行銷之最重要基地。

    我國研發之獨特中國風味多媒體軟體具世界知名度 及市場領先地位。

    我國成為世界多媒體軟體亞太化及配銷基地。

    我國成為亞太各國中多媒體應用及服務水準領先之國 家,例如:NII、遠距教學、遠距醫療、隨選視訊、 網際網路等等。

♦ 多媒體產業中程關鍵推動計畫:

    數位電視實驗台計畫:

      開拓我國數位電視廣播的歷史新紀元。

      成為世界數位視訊廣播技術主要的領先者。

      數位視訊軟硬體產品生產製造的最重要基地。

      利用數位衛星、無線、有線廣播,帶動網路視訊寬頻 服務及NII多媒體服務。

    數位電視實驗台計畫:

      完成實驗台用地取得,與試播頻道允許等相關行政手續。 擬定實驗台設備規格,建構數位電視實驗台。訂定實驗台 測試計畫書,進行數位視訊工程測試。規劃試播節目,函 請電視台試播。開拓我國數位電視廣播的歷史新紀元。

      開發STB 視訊壓縮技術、數位視訊傳輸技術、DVD 高密度 影音光碟機技術、及關鍵性零組件。參與國際展覽、及 標準驗證、加入實驗台國際合作測試計畫、配合新竹先導 實驗系統。成為世界數位視訊廣播技術主要的領先者。

      籌組STB、DVD產業聯盟運作,結合產官學研資源,規劃產 品競爭策略,建立華文視訊產品產銷體系。切入下世代AV 多媒體娛樂產品主流,及推動寬頻網路服務。 成為數位視訊軟硬體產品生產製造的最重要基地。

      發展概念性多媒體服務,建立全數位化製作合作模式,整合影 像資料庫、寬頻網路、先進人機界面、電腦繪圖技術之應用, 建立中華文化視訊資料庫。利用數位衛星、無線、有線廣播, 帶動網路視訊寬頻服務及NII多媒體服務。

      數位電視廣播

        八十六年度:完成實驗台用地取得,與試播頻道允許等相關行政手續;擬定實驗台設備規格
        八十七年度:建構數位電視實驗台;訂定實驗台測試計畫書;進行數位視訊工程測試。
        八十八年度:規劃試播節目;函請電視台試播。

      數位視訊廣播技術

        八十六年度:數位視訊衛星傳輸技術;參與國際展覽。
        八十七年度:DVD高密度影音光碟機技術;加入實驗台國際合作測試計畫 ;配合新竹先導實驗系統;參與國際標準驗證。
        八十八年度:STB有線視訊壓縮傳輸技術;開發關鍵性零組件。

      數位視訊軟硬體產品生產製造

        八十六年度:籌組STB、DVD產業聯盟運作。
        八十七年度:結合產官學研資源,規劃產品競爭策略;切入下世代AV 多媒體娛樂產品主流。
        八十八年度:推動寬頻網路服務;華文視訊產品產銷體系。

      帶動網路視訊寬頻服務及NII多媒體服務

        八十六年度:發展概念性多媒體服務。
        八十七年度:建立全數位化製作合作模式;整合影像資料庫、寬頻網路、 先進人機界面、電腦繪圖技術之應用。
        八十八年度:建立中華文化視訊資料庫;數位衛星、無線、有線廣播數位視訊。

本頁資料取材自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
Sun Feb 6 00:48:12 CST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