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GSM) 是目前全世界使用者最多
的數位行動電話系統,以TCP/IP 為主的網際網路則是目前有線網路的主流,儘
管兩者都有為數眾多的使用者,標準上的差異卻使得兩者無法結合;GSM 使用
Circuit Switching 技術而Internet 使用Packet Switching。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歐
洲的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 Institute (ETSI)制訂了GPRS 標準,
在GSM 網路中加入數據交換節點,藉由這些節點處理封包,讓GSM 及Internet
可以互通。
|
圖六為GPRS 系統架構,與GSM 不同處在於GPRS 新增了兩種GPRS
Support Node(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GGSN)及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GSN),GGSN 是與外部Packet Switching 網路界接的邏輯介面,
而SGSN 則負責將封包送至其服務區域內的Mobile Station(MS)。在GPRS 網路
內,兩個GSN 之間傳輸Protocol Data Units(PDU)時會先在一端將PDU 封裝,
再由另一端解封裝,此動作稱為GPRS 的穿隧,使用的協定稱作GPRS Tunneling
Protocol(GTP),如圖七所示。
|
GPRS 的資料傳輸速率可達160kbps,比GSM 的9.6kbps 大了許多,甚至
也比56k 數據機撥接上網更快,而且可以依傳輸的資料量計價,在第三代行動
通訊系統普及之前,的確是較佳的行動上網解決方案,也是異質行動通訊網路
中必須考慮的行動通訊系統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