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吸吮手指主要四大原因
|
飢餓 |
也就是上述的「吸吮反射」,可以以乾淨手指輕輕觸碰寶寶嘴角,若寶寶餓了,他的嘴巴會往手指方向側。
自我安撫
|
當寶寶哭鬧,或是感受到不安、焦慮時,會透過吸吮手指自我安撫,使心情平穩。
| 長牙
| 寶寶在4∼6個月大、開始長牙時,也有可能因為牙齦癢而吃手、咬手,長期下來皮膚一直處於潮濕的狀態,
可能會引起手部濕疹,甚至破皮、紅腫。
| 認識世界
|
於「口腔期」的寶寶,會透過嘴巴,去探知不同的東西,來認識世界,因此吸吮手指,是寶寶嘗試、
感知外面的世界的途徑。
| |
---|
滿足嬰兒口腔期的4原則
|
清潔不可少 |
由於口腔期的寶寶,經常會將手往嘴巴塞,因此保持手部的清潔是最重要的,
以防寶寶將手部的細菌吃下肚,造成身體危害,像4-6個月大的寶寶因為行動能力還沒發育完全,
所以大多都是把拿周邊玩具、物品來啃,對於這個階段的嬰兒,照顧者要多維持玩具的清潔,
而若寶寶已經8-9個月大,逐漸開始行走時,其接觸的環境、物品變更多,因此建議要多加強手部清潔,
透過抗菌洗手乳洗盡後,將手部擦乾,減少手部殘留的病菌。
危險物品須注意
|
像是可以讓寶寶直接塞入嘴把的日常用品,如:零錢、彈珠、藥品等小物品,
照顧者都須特別留意,盡量將這些危險物品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
避免寶寶誤拿誤食,造成生命的危險。
| 親餵優先奶嘴其次
|
對於3-6個月大的寶寶,還是可以透過吸吮母乳,滿足寶寶的口腔期,
但媽咪可能會感受到寶寶好像怎樣都吃不飽,因此可以藉由奶嘴的輔助,
雖然奶嘴是很好的安撫神器,不過若持續太久的時間,恐怕會造成寶寶咬合的問題,
因此若能多哺餵母乳還是最好的選擇唷!
| 使用輔助用品
|
特別是6個月後的寶寶,因為已經進入長牙的階段,所以需要透過啃咬來滿足需求,
對於這月齡的寶寶,媽咪可以給寶寶固齒器,或是在副食品中添加蘋果棒、芭樂棒,
讓寶寶能夠滿足磨牙、咀嚼的需求,緩解長牙的不適,也能滿足寶寶的口腔期。
| |
---|
如何處理寶寶吃手問題?
|
避免強烈剝奪
|
因為手長在寶寶的身上,隨時可以吃得到,這也使得吃手的壞習慣更加難以戒除,
有些爸比媽咪只要孩子的手一放進嘴裡,就馬上狠狠拉開或動手打寶寶,
甚至採用一些老偏方,如:塗抹辣椒、黃蓮在手上,這麼做真的恰當嗎?
葉勝雄醫師認為,當父母發現孩子有吃手的需求,應盡量用適當的方式來替代,
不應使用激烈的手段來剝奪孩子的需要,因為剝奪會引起失落感,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後遺症。
|
比方說,塗抹辣椒在手指就類似一種懲罰行為,孩子的需求非但沒被滿足,
還要接受懲罰,除了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之外,更會使孩子感到困惑,
影響他對這個世界的信賴感。
|
以替代方式滿足寶寶需要
|
1.奶嘴 |
葉勝雄醫師表示,奶嘴是新生兒階段即可使用的安撫利器,但若是吃母奶的寶寶,
由於擔心會有乳頭混淆的問題,一般約4∼6週時才開始用安撫奶嘴,
但所謂的「使用奶嘴」,並不是一定要讓寶寶吃奶嘴的意思,而是有必要時才提供。
此外,一次也別讓寶寶吃太久或吸太用力,每次不超過30分鐘,否則容易導致暴牙等問題,
白天和半夜盡量不吃,睡前可作為安撫,待寶寶睡著再偷偷拿掉,若寶寶白天想吃,
盡量以其他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
2.固齒器
|
固齒器則適合大一點、手可以自行抓握物品,或開始長牙、牙齦會癢及不舒服的寶寶,
市面上有各種造型的固齒器,例如:香蕉、小花、長頸鹿…等形狀,主要是為了使寶寶容易抓握,
有些還會發出聲響來引起寶寶的注意。
葉勝雄醫師指出,和奶嘴不同的是,奶嘴是藉由吸吮的動作帶給孩子安全感,
固齒器則是用來舒緩寶寶長牙的不適,而且還有訓練抓握技巧的功能,
也比較不會有中耳炎的問題,但兩者同樣都能做為滿足寶寶口慾期的替代方式,取代吃手的動作。
由於每個寶寶的喜好不同,不論是奶嘴或固齒器,當寶寶不肯使用時,
爸比媽咪不妨多換幾個種類讓寶寶嘗試。
| 3.轉移注意力
|
除了奶嘴、固齒器,最好的方式還是在寶寶有吃手的衝動時,適時轉移其注意力!
葉勝雄醫師建議,較小的寶寶可以給他一些聲光刺激,例如:綁鈴鐺在寶寶的手腕上,
當他想吃手時,就會發出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或是觀察到寶寶開始想吃手時,
馬上跟他玩遊戲;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用獎勵的方式,
例如:不吃手的話就可以去公園玩…等方式來引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