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r-to-peer Searches:
An Introduction
金仲達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前一陣子聽到的很多下載mp3的軟體,例如:kuro、napster等等,都是利用peer-to-peer的方式傳輸,由於與著作權扯上關係,便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P2P也同時給了我有種不好的印象,似乎P2P就是盜版或者違反著作權法的一種傳輸方式。
網路上找尋object的方式,一般是需要有一個機器(server)提供directory,去directory查詢這個object的位置,然後才能提供存取。而P2P不然,他是利用將找到object的資訊分散於每一個peer端(client),藉由分擔server的負擔,也充分利用網路上每一個client的資源。
P2P可以分成兩種:unstructured
P2P與structured P2P。unstructured P2P,包括Napster、Gnutella、Freenet等,他的特色peer是可以隨時動態加入、隨時離開,整個網路的狀態是不斷變動的,而且不保證一定可以找的到object。
Structured P2P,包括CAN、Chord等,特色是所有的peer都是事先建構好的,peer不能任意進入或離開網路,由於將directory的hash
table打散,放置於各個peer端,所以一定可以找的到object。
評論
目前P2P的應用,我比較熟知的除了Napster,就是目前當紅的eDonkey跟BT,eDonkey是unstructured
P2P,BT則是structured P2P。我覺得P2P的發展目前很可惜,都被當作是一種抓盜版檔案的工具,而似乎還沒有看到比較正當的應用,不過我想這是整個大環境的關係。
我期待有一天,台灣可以因為這些P2P軟體的蓬勃發展,而導致台灣對於數位內容的重視,希望這個重視不僅只是法律上的保障,也是觀念上的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