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一點變化,我們將不存在



就在「乘碟升天」的想法引起爭議的同時,發現「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一九七八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羅伯特.威爾森則正對台灣三百多名中學生說明宇宙的真正起源。台下的年輕聽眾或是席地而坐,或是倚門而立,他們正試圖找尋一種不同於宗教或神話的科學說法。

也許不同的立場對於宇宙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對科學家而言,他們已經找到科學證據「證明宇宙其實起源於大約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爆炸」(或稱為大霹靂),而且目前宇宙各處仍在不斷地擴張、冷卻;也就是說,時間、空間、物質,甚至於生命,全是源自於這個驚天動地的「大爆炸」。

威爾森接受國科會及中研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邀請,過去十天在台灣訪問, 昨天離台,除了在中研院、台大及中央大學學術演講,上週末也在台大舉行一場 通俗演講,講題為「宇宙大爆炸之後」,吸引滿場的中學生參與;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因十四年前曾替威爾森義務翻譯,此次再次應邀相助。

「人類的壽命其實很短,以有限的生命看太陽、星系、宇宙,所以都沒有變化。」 威爾森開門見山地指出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他說,其實,宇宙是不斷變化的,地球和太陽都只是其中一顆很普通的星星。

即使哥白尼早已證明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天文學家、哲學家、甚至宗教家仍不斷懷疑「宇宙是一個絕對靜止的空間」的說法。威爾森指出,三O年代,天文 學家哈伯發現「紅位移」,證實宇宙仍然不斷地在擴張,但從此天文學者分為「永 恆說」與「爆炸說」兩派,前者甚至一度成為主流。

威爾森指出,「永恆說」認為,雖然宇宙不斷擴張,但萬象始終如一,宇宙既無開始、也永無結束;「爆炸說」一派則認為,回溯宇宙歷史,應該可以發現一些 證據,證明宇宙的起源是一個很小、很緊密的狀態。兩派學說的假設一直僵持不下,關鍵在於誰先找到證據。

一九六四年,原本默默無聞的威爾森與同事亞諾.潘塞斯意外地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現「宇宙背景微波輻射」證實了「大爆炸」才是宇宙真正的起源。威爾森表示,如果宇宙真是轟然一聲而形成,在太空中一定可以量到「殘燼」|低溫的背景輻射,只有絕對溫度二度(攝氏零下兩百七十度)。

他指出,美國「宇宙背景探索者」衛星(COBE)後來更進一步證明,「背景輻射」 的強度在各個方向基本上均等,但仍有十萬分之一的起伏,這是宇宙誕生時經過暴脹,而遺留下來的宇宙「縐紋」,這些縐紋是今日星系得以形成的原因。這項重大發現甚至成為轟動一九九二年的頭條新聞。

加上後來諸多科學家陸續發現的證據,宇宙起源已有了清楚的初步輪廓。威爾森表示,宇宙原本是密度極大、溫度極高、內部包含各種粒子的一團,在霹靂一聲爆炸後,粒子四散,急速膨脹冷卻在混沌之初形成最簡單的原子核形式;幾百萬 年後,宇宙的溫度不斷下降,原子、分子相繼形成;再過數十億年,星系、恆星、 行星出現,於是才有生命。

威爾森表示,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有許多相關宇宙起源的故事,但沒有任何一個曾被科學證明,「大爆炸」理論是唯一被證實的,他也無法保證人類對於宇宙的 探索不會有更新的發現,「人類仍需要很多證據,我只能說,現在的科學解釋都是對的,但我們存在於此的確非常偶然,只要有一點點變化,我們將不存在。」

(取自聯合報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