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有很多種典型,有的科學家終身亮眼;有的一生只發一次光,但僅一次的光芒卻足已照亮全世界,一九七八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羅伯特,威爾森就是其中之一。
「紅位移」與「宇宙背景微波輻射」被稱為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兩項天文發現,前者由著名天文學家哈伯在一九二O年代發現 (目前在太空執行任務的「哈伯望遠鏡」即以他的姓氏命名);但可以證實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背景輻射,一直到一九六四年才被發現,卻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意外證實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正是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研究員—威爾森與潘塞斯,他們也承認,當時只是想解決通訊衛星的干擾問題,卻找到一種他們本身無法解釋的「背景輻射」;而六十哩外的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狄奇已費時兩年架設儀器,準備觀測背景輻射,卻遲了一步。
一來一往之間,改變許多科學家的命運。威爾森獲得諾貝爾獎後,重回貝爾實驗室工作,直到三年前才轉往史密松天文協會,他的際遇在諾貝爾獎得主中相當特別,因此也創造他的個人觀點。威爾森上週應邀來台灣訪問,記者和清大沈君山教授與他進行一次深入訪談。以下是訪談摘要:
記者問:很多人都很好奇探索宇宙起源的意義,科學真的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嗎?
答:很早之前的宗教已開始企圖解釋我們是從那裡來的,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方式,如果科學可以充分解釋,並且某種程度地預測末來,人們將不再需要宗教的解釋。同理,許多人特別喜歡觀看介紹天文的電視節目,他們也只想知道宇宙的起源。
很顯然地,人們極想知道生命的訊息,想知道生命是否只在地球發生,在廣大的字宙中是否也有其他生命或文明。這些問題,不僅科學家想知道,大家也都有興 趣,所以我們才要去探索。
問:科學家曾從外太空接到一些電波訊號,是否證明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存在?
答:電波訊號的確持續收到,但自然界也會發生電波,至今仍無法證明任何結果, 但也不意謂什麼都沒有。換句話說,如果想想地球已有四十五億年歷史,但我們卻在最近五十年才能跑到太空中,另一種文明有多少機會持續下去,而且有能力和我們接觸?
同樣地,地球上直到五億年前才有簡單的分子繁殖等生命形式,幾百萬年前人類才出現,也許在此之前地球已接觸其他生命,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現在無法知道答案。
問:人類已證明宇宙仍持續擴張,但會讓人更好奇宇宙擴張的終點,甚至在我們居住的宇宙外,還有沒有另一個「宇宙」?
答: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發現「另一個宇宙」,但「暴脹理論」及「大爆炸」是目 前最被肯走、也是最受歡迎的宇宙起源理論,這兩項理論也預測有其他類似我們的宇宙存在,但是沒有辦法觀察,物理學有時極具哲學上的思辯性,這是值得人們深思的課題。
至於宇宙膨脹會不會停止,甚至縮回來,迄今仍無定論,但預定西元兩千年升空的MAP衛星,若一切順利,可以間接測量膨脹減速的程度,進而預測最後宇宙會不會收縮回來。
問:很多人形容你得到諾貝爾獎是一種「意外」的幸運,普林斯頓大學的狄奇團隊認為他們再六個月可以得到結果?
答:也許是如此,狄奇是很傑出的物理學家,我也為他沒有得獎感到遺憾,但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寫得很清楚,必須頒給有重大發現且有助於人類的學者,並非偉大的物理學家。得獎後,很多人有時希望我說一些不是我的專長的話,而且他們反而會更注意地聽,但諾貝爾獎得主並非每件事都懂。
(取自聯合報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