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All-IP網路之品質管理

傳統的公眾通訊網路,尤其是語音電話網路,不但非常可靠, 而且品質非常穩定,但是某些IP網路(例如Internet)不但可靠度遠遠不及 傳統網路,在其上執行的即時性訊務(如VoIP)之品質也非常不穩定, 本章將討論All-IP網路上的應用之品質問題及改善之道。 因為VoIP將為All-IP網路上比重最大的即時性應用,本章多處將以 VoIP 做為範例說明。

11.1 使用者對電話聲音之品質需求

我們以VoIP 作為即時性訊務的代表,描述其品質需求。 累積了多年的使用經驗,使用者對電話品質的要求可歸納如表11.1:

表 11.1 使用者對電話聲音之品質需求
頻寬需求 (未壓縮) 64kbps
對 Delay 之容忍度 < (300-400)ms
對 Jitter 之容忍度 對jitter 敏感,僅可容許低程度之 jitter,<= 50ms
對音訊遺失之容忍度 可容許某種程度之音訊遺失,<= 3%

使用者在交談中,如果有小部分的音訊丟失,並不一定會影響通話內容 的瞭解,如果音訊丟失影響通話的清晰度,通話者通常可以重複小部分 通話,因此某種程度的音訊遺失是可以容忍的。

反之,使用者卻對抖動卻極為敏感,微小之抖動都可被使用者察覺。 在IP 網路中,封包到達目的地的時間長短不一,稱為jitter(抖動), 接收端接到語音封包之後,如果直接解碼成音訊送給使用者的話, 語音就也隨著封包傳遞時間的抖動而跟者抖動。如果將封包先儲存在 一個dejitter buffer 中,排序,再依既定步調逐一解碼送出音訊, 如此可以很容易的降低語音的 jitter,所增加的是一些延遲時間。

使用者可容許的延遲時間約在 300ms 至 400ms之間。VoIP 系統最大的挑戰即在降低封包的遺失以及將延遲時間控制在這個範圍之下。

11.2 IP網路傳遞特性與即時性訊務品質之關係

與電路交換網路(Circuit-Switched Network)相較,封包在封包交換網路 (Packet-Switched Network) 上 傳遞,有較長的傳遞時間,較高的抖動率,以及較高的封包遺失率。 這幾項特性對即時性訊務的品質產生極大的威脅。前已提及,抖動率其實很容易 使用dejitter buffer降低,而所付出的代價是延遲時間的增加。 剩下的問題是在維持一定的封包遺失率下盡量降低延遲時間。

維持即時性訊務品質的首要工作,當然是提供足夠的end-to-end頻寬。 但很多從事VoIP的初學者常有一個錯誤的認知: 只要能保證足夠的頻寬就能解決封包延遲問題。 其實這個論點並不完全正確。語音訊號在一個VoIP系統裡所遭受到的延遲時間 包含幾個重要的延遲因素,而VoIP 運用在國際長途電話時,因距離太長 所導致的延遲時間(propagation delay time)將300ms這個可容忍的 延遲時間佔有一大半,使得剩下的可容忍延遲時間大為縮小, 導致其他因素的變動都對聲音的品質產生重大損害。 就如同感冒導致身體抵抗力降低而引發其他併發症一般。 我們首先說明一通電話從發話端到達收話端在各階段所消耗的延遲時間。

  • packetization time: 將語音訊號轉為封包所需時間,其中包括 CODEC 編碼所需時間。

  • propagation delay time: 封包在傳輸媒介上傳遞所需時間 (電磁波或 光波以接近光速在傳輸媒介上傳輸所需時間)。

  • router processing time: 封包在網路中每個節點(router)中所耗費的處理時間。現代的 router 大約耗費 1 ms 處理一個封包。

  • link queueing time: 封包在網路各節點中等待鏈結使用權所耗費的等待時間。

  • serialization delay time:

    在傳送或接收封包時,封包的大小也會佔用不等的傳送時間,serialization dealy 的定義是接收端接到封包的第一個bit到最後一個bit進來所耗時間。

  • unpacketization time: 將封包打開並解碼轉成語音訊號所需時間,其中包括 CODEC 解碼所需時間。
網路頻寬不足時,所增加的是 link queueing time,適當的配置頻寬可以降低 link queueing time。 選擇適當的路徑可以減少所經的節點數以及路徑長度,因此可以降低 processing time 及 propagation delay time。VoIP的封包通常不大,因此 serialization delay time 可以忽略不計。 而初學者最容易忽略的兩項延遲因素是 CODEC 所需時間 及 propagation delay time。
  • CODEC 編碼/解碼時間

    在傳統電話網路上,都是以 G.711 標準將語音訊號數位化成流量為64kbps的 數位訊號,未經過壓縮直接送進網路,所耗費的時間極短。但在 VoIP 網路上,語音訊號必須封裝成封包而且可能會經過壓縮以節省頻寬,因而會產生 額外的延遲時間。

    封包的長度與packetization time 息息相關, 如果採取具壓縮功能的編碼時,在壓縮的過程中,因為必須先行進行sampling 取得整個frame 的語音資訊才能進行壓縮,會多出一個frame 的延遲時間,所以 sampling frame 不能太長,以免增加太多延遲時間。但是 IP封包的 header 為40bytes,所承載的資料如果太少會浪費寶貴的頻寬, (若以壓縮比為8:1的編碼而言,20ms 的音訊會產生 20 bytes 資料,只有 IP header 的一半),因此 sampling frame 不能太短,成為兩難。 在衡量頻寬使用效率與延遲時間之後,最常見的 CODEC time 都設法控制在 20ms 與 30ms之間。 因為 CODEC 所耗用時間佔了 packetization time 及 unpacketization time 的絕大部分,所以通常以 CODEC time 來估計 packetization time 及 unpacketization time。

  • Propagation Delay Time

    電磁信號在導線中或光信號在光纖裡的傳遞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 封包在 VoIP 網路中傳遞,其所經過的鏈結總長度必長於發話端與受話端的 直線距離,因此語音封包的 propagation delay time 不可能低於光線從 發話端傳遞到受話端所需時間。舉例而言,無論頻寬多高, 一個封包從台灣送至美國東岸其所需 propagation delay time 一定超過 70ms,再加上 CODEC time (假設使用有壓縮功能的 CODEC 標準)及其他必要時間, 最終的封包傳輸時間的一定在 100ms 以上。只要封包傳輸路徑 稍微曲折,或網路效能稍微降低,VoIP 的品質就會受損。

總而言之,長距離通訊由於 propagation delay time 耗費 太長的延遲時間,使得 VoIP 通訊的品質變得極為脆弱。 除了網路頻寬之外,仍有許多可能導致延遲的因素必須控制,方能提高 VoIP品質的穩定度。

以上分析之法也適用於其他種類的即時性訊務,例如IPTV。

11.3 保證即時訊務服務品質之方法

11.3.1 傳統電路交換式網路之服務品質保證方法

傳統電路交換網路保證服務品質的方法 是以保留資源(頻寬)的方式為之。以電話為例,當一通電話接通之前, 電話網路會先將資源明確保留下來,加上不需進行 packetization 及 unpacketization等動作,因而 propagation delay time 幾乎就等於總延遲時間,因此通話品質得以 獲得保證。除了電話之外,其他的服務也是以相同方式為之。

此種簡單的服務品質保證方式非常有效,長期以來保證了 公眾電信網路超高的服務品質。可是面對未來花樣繁多的網路服務需求, 此種方式缺乏彈性,也缺乏效率。舉例而言,一個一般的電話用戶接 在用戶迴路上只能使用頻寬為64kbps的一般電話,不能使用高品質影像電話。 如果要使用高品質影像電話則必須提高用戶迴路的規格,但昂貴的 用戶迴路的使用率雖然極低,但因該迴路綁住資源之故,使用者必須 持續付費(固定的月租費),極為浪費。All-IP 網路對於品質管理必須能做到 彈性使用,彈性付費,方能顯出優勢。

11.3.2 All-IP網路整體服務品質管理問題

All-IP 網路受限於封包交換網路的特性,難以提供比擬電路交換網路的品質, 其在品質管理方面的優勢在於資源調配上可以提供較高的彈性。

All-IP 網路如果要對於個別訊務提供品質之保證,只要賦予足夠 之頻寬,並加上一些輔助措施,並不困難。但如果能從 整個網路的觀點做全面性的資源調度,將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且可避免 不必要的資源競爭與衝突。 例如,若封包傳輸路徑沒有適度的分散而集中於某些瓶頸鏈路時, 會造成不必要的網路壅塞,增加延遲時間, 導致有充裕的頻寬卻發生網路壅塞的現像, 如能從整體的觀點做適當的安排,可以避免此種情況, 因此,即使網路頻寬過剩,我們仍需積極研究QoS各種機制方能應付未來 的挑戰。

在假設網路頻寬餘裕不高或頻寬不足的條件下, All-IP 網路品質管理之目標在於以最高的資源運用效率達到 使用者或網路營運者的品質目標。

11.3.3 單一VoIP訊務的品質保證

我們首先探討保證單一VoIP訊務品質的技術。 以下是幾項可以採取的措失:

    (A)提供足夠的頻寬

    (B)選擇符合品質要求的傳送路徑(QoS-aware Routing)

    (C)使用 UDP 等傳輸層協定以減少傳輸時間

    封包在 IP network 上傳遞難免遺失,某些應用,例如 FTP, Email 等,都會 採用 TCP 這類可保證封包傳輸的通訊協定。而VoIP這種應用 可容許遺失部分語音封包,而且對延遲時間的要求較為嚴格, 因此都採用不保證封包遞送而比較快速的 UDP 傳輸層協定。

    (D)降低 CODEC 時間延遲

    CODEC 採用的sampling frame 之大小,決定了CODEC 的延遲時間, 如果頻寬充裕時,可以採用較短的 sampling frame,以減少延遲時間。

    (E)控制 Dejitter Buffer 的時間延遲

    Dejitter buffer 是儲存一段陸續到達接收端的音訊封包再依固定 步調送出音訊,如此可以降低 jitter,但增加了延遲時間。 Jitter 與延遲時間兩者是蹺蹺板的兩端,使用者可衡量自身需求,決定 偏向哪一邊。

    (F)彌補封包遺失之影響 (Lost Packet Concealment)

    經過多年來的研究,已有許多降低封包遺失的方法被提出,例如:

    • 使用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 技術,例如 parity bit
    • 增加 Redundancy
    • 使用 Partial Reliable 傳輸層協定保護重要封包, 例如 SCTP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34] 或 Partial-Reliable TCP [19]。 當然,這必須衡量所增加的頻寬損耗及所獲的品質提升, 避免治一經而損另一經。

    (G)降低封包遺失之影響 (Packet Dependency Reduction)

    如果一個封包的遺失會影響到另一個封包的解碼時,稱為 Packet Dependency, 例如一個英文語詞被放在兩個封包內時, 遺失一個封包,會使得另一個封包的內涵難以解讀,變成無用封包。 有些編碼方式中,例如DPCM (Differential Pulse Code Modulation), 如果遺失部分資訊,會導致一段語音碼無法解碼。 引起 packet dependency 的因素不止一種, 盡量減低 packet dependency 可以降低封包遺失之影響,iLBC 編碼標準 比G.729優越之處即在於 iLBC 處理 packet dependency 的能力較強。

11.3.4 整體服務品質管理

瞭解單一VoIP訊務品質保證的技術,有助於瞭解 整體服務品質的管理技術。一個網路營運者必須盡力調度有限的資源 盡力提高顧客總體滿意度,而不能僅滿足於個別訊務的滿意度。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可能對所有訊務都提供最高程度的 滿意度,而必須有所取捨,在用戶需求各不相同的情況下, 提供一致的品質保證並非最佳的資源管理策略。通常 差別化的服務併同分級收費是比較好的選擇。

我們用一個故事比擬品質管理的作用。 如同一群學生一起享用標準便當,便當裡有豐富的菜色, 但是每個人喜好的口味皆不同,儘管便當菜色豐富,但仍無法 讓所有人都非常滿意。如果大家互相交換便當內容,將不喜歡 的菜拿出來與他人交換自己喜歡的菜,如此可以在不增加費用的情況下, 提高整體滿意度。

整體服務品質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根據使用者需求訂出品質管理目標。 由於各種使用者之需求各自不同,訂定目標函數也是挑戰性極高的 工作,當目標函數定出來之後,有很多最佳化演算法,或最佳化工具 可供使用。(見過太多初學者在沒有訂出適當的目標函數之前就急著 提出解答,就如同沒有舵的船一般,費力划船盡是虛功。)

11.3.4.1 服務品質需求與品質管理目標

使用者、網路營運者、研究者對於品質的定義與著眼點俱皆不同,表11.2是 使用者與網路營運者對服務品質之各種不同觀點:

表 11.2 各種使用者之不同需求
使用者 以最低價格獲得最高品質之服務
(Request the best quality at the lowest price )
以最低價格獲得期望的品質之服務
(Request the demanded quality at the lowerest price )
以合理價格獲得最高品質之服務
(Request the best quality at the acceptable price )
以最低價格獲得可接受的品質之服務
(Request the torlerable quality at the lowest price)
網路營運者 以合理價格提供最高品質之服務
(Offer the best quality at the acceptable price )
以最高價格提供實用者期望之品質之服務
(Offer the acceptable quality at the highest price)
以最低價格提供最低可接受品質之服務
(Offer the tolerable quality at the lowest price)

面對差異極大的品質要求,作為研究者應當以何種品質需求作為追求的目標? 考慮到品質管理系統的直接使用者是網路營運者, 而網路營運者各有其特有的營運目標, 研究者不應對品質目標預設立場,而應提供彈性的品質管理系統,讓直接 使用者(即網路營運者)根據自身的營運目標調整其品質管理系統,進而服務 最終使用者。

11.3.4.2 應用服務之分類與品質要求之分析

UMTS 組織將網路上風行的應用依時效與品質需求概略分為四大類,而 這四類服務的特性以及對品質的要求各不相同,表11.3及圖11.1是簡要分析:

表11.3 UMTS 服務分類
類別應用例 Delay Sensitivity Jitter Sensitivity Packet Loss Sensitivity
Conversational語音服務,影像電話 High High Low
StreamingVoDMedium High Low
InteractiveWWW, TelnetMedium Low High
BackgroundE-MailLow no High

圖 11.1 UMTS 各類服務之特性

Conversational class services 主要用來支援人類的雙向溝通, 根據人類感官之經驗歸納,此種服務對 delay time 與 jitter 相當敏感,使用者在 delay time 超過 300 ms 時,就難以忍受 其通話品質(ITU-t G.114 標準對VoIP 的delay time 要求是150ms)。 相反的,對於 packet loss 則較可忍受。

Streaming class service 則要求持續穩定的 packet flow, 因此對 jitter 相當敏感,反之,對 delay time 則有較高的容忍度。 在傳送影音資料時,對 packet loss 也可忍受。

Interactive class 與 Background class 都屬於 data communication 的服務,可容忍較長的資料傳送時間,但是要求精準的資料傳送,因此 幾乎無法忍受資料的 loss.

面對品質要求即時化,多樣化且負載極高的 All-IP 網路,其品質管理複雜度 遠比單純的語音或數據網路複雜。猶如管理大小汽車與機車爭道的 一般街道遠比車種單純的高速公路複雜一樣,All-IP 網路上的品質管理是一大技術挑戰。 網路管理系統必須提供適當的資源管理機制管理不同服務的資源運用, 並讓管理者可輕易的調校網路,使得各類服務都可以獲得適當的品質服務。

11.3.4.3 網路異質性對品質管理之影響

現有網路已經具備高度異質性,未來網路之異質性更遠高於現有系統, 尤其是接取網路方面, 由個人區域網路、無線區域網路、行動通訊接取網路 與衛星/數位廣播/固定接取網路等多種異質接取網路相輔相成所建構而成。 要在此種環境下提供 end-to-end QoS 將是一大挑戰。 更有甚者,很多既有的通訊協定之設計並未考慮網路異質性,因而在 異質網路上執行時之效能會遭到損傷。

圖 11.2 異質性網路組成新世代網路

網路異質性使得一個呼叫(call)/服務要求(request)可能橫跨數個特性不同 的網路,例如由一個3G 手機連到3G無線接取網路,接到核心網路,再連到一個無線區域網路(Wi-Fi)。 這些不同網路有不同的頻寬,不同的通訊協定,不同的品質機制或參數, 在網路介面上產生銜接的困難,我們稱之為 impedance mismatch。 例如,一個高頻寬的 Wi-Fi 接到一個低頻寬的 GPRS 網路時,一個呼叫 (call) 無法維持高頻寬的服務,必須降低頻寬以配合 GPRS 的速率。 又如某一段網域用DiffServ 作為品質管理機制,每一個呼叫都應該 根據其品質要求被適當歸類以資提供適當的資源,但另一個鄰接 的網路卻未提供DiffServ服務,如此DiffServ網路無足夠資訊將承接的呼叫 歸類,導致DiffServ 無法順利運作。此種 mismatch 稱為水平impedance mismatch

除了水平的impedance mismatch 之外,另有垂直 impedance mismatch, 例如,DiffServ 網域的分類與下層網路(例如 ATM) 就大不相同,兩者之間沒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難以用自動方式定義兩者之間 的對應關係,以致網路管理者必須 根據實際情況將高層的 DiffServ 參數以個案方式 對應到下層的 ATM (或其他種類)網路,造成網路管理的極大障礙。 因此,有必要積極投入研究,建立系統化自動化的管理方式克服各網域 之間或各種通訊協定之間的 impedance mismatch。

11.3.4.4 QoS-Aware 資源管理

給予一個網路服務充足的資源乃是保證品質的首要。 資源調配分為兩階段,一是在資源規劃及建置階段,根據長期需求預測 建置足夠的資源。 如果建置的資源不足,單憑資源管理技術並無法完全滿足所有的訊務需求。 第二階段是假設有足夠的資源下,在運轉階段適當的調配資源盡量 提高營運者的滿意度。

在All-IP 網路上管理資源,可以依需求的急迫性訂定不同價格, 並依價格訂定使用資源的優先度。如此,急迫性的需求可以獲得 優先的服務,而非急迫性的需求則可用較低的價格獲得次優先的服務, 如此,可以提高整體滿意度。

11.3.4.5 Per-flow QoS 管理

當一個訊務進入一個All-IP網路時,All-IP網路有責任在提供服務時 保證其服務品質。但在異質性極高的下一代網路上,要提供 per-flow end-to-end QoS是一項複雜度極高的工作。 由近年的許多實證研究中,可以歸納出幾個主要的對策:

(A) Over Provisioning
保證 QoS 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充裕的資源保留給每一位使用者或 service request,此法簡單有效,但是只有在資源過剩時才得以實施。 例如: 近年骨幹頻寬大幅過剩的情況下,此法就非常合適,但當access link 也是光纖化之後,骨幹頻寬就不再大幅過剩,屆時此法就不再適用。
(B) End-to-end 資源保留
使用 RSVP 技術,在提供服務之前,先找出路徑,並 保留資源以達到服務品質之保證,可惜此法因為維運負擔(overhead) 極重,每一個資源管理者都需要維護大量的「資源保留資訊」, 無法為大型網路所接受。

(C) Aggregation
由於 per-flow QoS 將造成大量的管理負擔,可以使用 aggregation 技術將許多 flow 歸併,減低管理負擔。

(D) 分級分流管理,分級收費
以往不分等級的 flat rate(吃到飽) 服務費率將造成資源浪費, 且會降低整體服務品質。將訊務分級管理,分級收費將可以 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此外,當不同等級之應用服務分享同一資源時, 可能會因為特性之不同而產生嚴重的資源排擠效果,以致降低整體服務品質, 而分流管理可以避免此種情形。 例如,UDP 服務與 TCP 服務 traffic 如果一起享用同一個網路資源時, UDP 可能會佔用較多的有效頻寬,排擠到 TCP 的使用資源。很多研究結果 顯示,將UDP 與 TCP 分流管理,在網路負擔很重時,可能可以獲得更好的 整體效率。

11.3.5 QoS 管理相關技術

為了在IP網路上提供具品質保證的服務,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制定了IntServ (Integrated Service)[31]與DiffServ (Differentiated Service)兩種機制[32], 這兩種機制各有優缺點, 引發了一些後續的研究試圖提供更有效的品質管理機制,略述於本章。

11.3.5.1 Integrated Service (IntServ)

IntServ使用RSVP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針對各個訊務建立一條保留頻寬的虛擬通道 (virtual circuit)以滿足其QoS需求[31]。在建立通道時順便保留資源, 傳送端每隔一段時間會傳送 PATH的訊息至接受端,內容包含訊務的種類與需求的資源等訊息, 接收端在收到此訊息後會傳送RESV(reserve)訊息,循著PATH 訊息傳送的路徑回到傳送端,沿途每個節點會處理RESV訊息並保留資源, 當RESV訊息回到傳送端後,一個保留資源的虛擬通道便建立完成。 由於其對每一個訊務都進行資源保留,因此我們稱之為 per-flow RSVP。 這種方法有其好處:它對每一個允入的訊務提供了高可靠度的end-to-end QoS保證 (Per-flow end-to-end QoS), 每個訊務都可以監控管理,並且可以運用現有的路由協定 (routing protocols)。IntServ之重大的缺點在於建立虛擬通道時, 路徑中每個節點都要參與, 且須保留每個訊務的使用狀態,不但建立虛擬通道時計算負擔極重, 網路維運的額外負擔亦不輕,使得網路在擴充性(scalability) 上受到極大的限制,只能適用於小型網路。

此外,如果訊務必須跨越不同網路時,不同網路間 為了保證品質所需的協調聯絡也過於複雜,大幅增加建置成本。

11.3.5.2 Differentiated Service (DiffServ)

DiffServ[4]則採用與IntServ不同的策略來提供服務品質保證。 DiffServ是將具有相似QoS需求的訊務合併一起處理,每一個節點對 同一類型的資料提供相同的服務等級,而不針對個別的訊務提供end-to-end QoS保證。每一類型的資料會有其相對應的Per-Hop Behavior (PHB)在DiffServ domain上傳送。此法雖無法達到如IntServ 般高可靠度的end-to-end QoS保證,但卻可以解決 IntServ在擴充性和實際運作上的潛在問題,因此DiffServ的架構漸漸取得 其主流地位,但如何在DiffServ的架構上提供Per-flow end-to-end QoS 保證正是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個DiffServ Domain是由許多個提供DiffServ服務執行相同PHB且相連的 節點所組成,這些節點可分為edge routercore router。 如圖11.3,X domain為一沒有DiffServ功能的網域,Y 和 Z domain為各別的兩個 DiffServ網域, 兩者可能執行不同的PHB,對同類別的資料可有不同的標誌(DSCP)。 與其他網域連結的點統稱為edge router,此又分為IngressEgress, 分別表示訊務進入網域和離開網域的節點,而沒有與其他domain相連接的節點稱為 core router。


圖11.3 DiffServ Domain架構

DiffServ中依訊務型態不同定義了幾種基本的服務種類:

  • Expedited Forwarding (EF) : EF係最高等級的服務,必須提供足夠的資源以降低任何網路壅塞時可能的延遲, 可用來支援VoIP,VoD等對延遲時間極度敏感的服務。

  • Assured Forwarding (AF): AF等級提供較EF為寬鬆的QoS保證,亦即QoS較為不穩定,系統並不必提供十足的 資源以獲得絕對的QoS保證。AF等級之訊務可賦予不同之捨棄等級(drop precedence), 當資源不足時,依據所服務的訊務之捨棄等級挑選優先捨棄的封包。

  • Best Effort (BE): DiffServ並不刻意保留資源給BE等級之服務,因此幾乎不提供任何QoS保證, 可用以支援沒有時效性需求之服務(例如:email 或ftp)或來自不支援DiffServ網域之訊務。

DiffServ架構的設計主要有兩個功能來管理和控制網路上的資料傳遞:

  • 分類 (Classifying): 依據某些參數,例如來源和目的地的IP位址、應用程式、埠號(port number)、 或網路通訊協定等,將訊務分類。

  • 監控 (Policing): 細分為三種監控功能,
    • (a)Metering:測量某一訊務的data rate與burst size等參數,提供給其他控制元件,例如Shaper、Dropper等,用以控制網路流量 或計費之參考;
    • (b)Shaping: 控制同一個訊務的封包傳送速度, 以符合傳送前所訂定的流量特性(traffic profile),避免超額流量造成網路壅塞;
    • (c)Dropping:根據上面的結果放棄封包來減低網路負荷。

綜觀以上兩種服務品質保證之方法,若以IntServ方法來提供服務品質保證, 則服務網域會因為控制訊息數量成長快速而受到限制,並且RSVP路徑尋找方法 所產生的訊務量(RSVP message)也會導致整個網路要負擔額外增加流量。反之, 若採用DiffServ方法來提供服務品質保證,所有的訊務被歸納為三個不同的 QoS服務等級,只在每個core router提供相對的品質保證,所以在純粹DiffServ Domain環境下,我們無法針對每個訊務提供真正的end-to-end QoS。 IETF正嘗試另定標準融合IntServ與DiffServ兩種機制。

11.3.5.3 幹管法(Trunk)

減低網管負擔的一個趨勢,是將許多訊務歸併一併處理。幹管法為一個 訊務集中管理機制,將相同起點與終點之訊務歸併為一幹管,事先保留資源, 統一管理。路由器只需管理幹管,而非個別訊務。所以,當一個訊務要求 進入網域時,只需選定一個適當幹管容納該訊務即可,若無適當幹管可用時, 則進行資源保留以建立一個合適之新幹管。由於其對每一個幹管都進行資源保留, 因此我們稱之為per-trunk RSVP。此種方法之缺點為效率之損失, 幹管所保留之資源可能超過所需而無法挪給其他有需求之服務使用, 導致網路在有剩餘資源之情況下拒絕欲進入的訊務。如果將幹管法用於 橫跨數個國家的網路時,所浪費的保留頻寬將非常可觀。

11.3.5.4 TEQUILA與AQUILA

TEQUILA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for Quality of Service in the Internet at Large Scale) 是許多歐洲的電信業者所共同贊助的一個計畫[21,23],目標是研究網路服務 的定義並提出一些traffic engineering的工具來達成質量兼具之服務品質保證。TEQUILA的架構可分為 三個主要的部分,Service Level Specifications Management (SLS Management)負責處理客戶的服務品質要求,Traffic Engineering負責QoS的協調工作,而底層的Data Plane則是負責實際資料的傳送。客戶端將其對於服務品質的需求以 SLS (Service Level Specifications)之形式與SLS Management進行協調,系統則根據目前的 負荷能力決定是否接受此SLS。若接受,則Traffic Engineering下的Network Dimensioning元件則根據SLS Management和系統的管理政策制訂者,Policy Management,所給予的資訊來協調網路上資源的運用,然後由Dynamic Route Management和Dynamic Resource Management等元件來執行真正的資源管理和封包的傳送。目前TEQUILA 計畫仍在進行當中,許多細部的功能元件尚在討論研究階段。

AQUILA (Adaptive Resource Control for QoS Using an IP-based Layered Architecture)是歐洲另一個研究網路服務品質的計畫,主要目標是想在Internet 上設計一個能支持服務品質的架構[3,6]。類似TEQUILA計畫, AQUILA仍在進行當中,許多細部的功能元件尚在討論研究階段。

11.3.5.5 分散式允入架構

在階層式管理架構中,資源允入管理可分為集中式與分散式管理。 分散式允入管理架構眾多,我們以Victor O.K. Li等人所提出的系統為代表[30], 基本網路分成多個核心網路,核心網路所採用的QoS機制為DiffServ。 不同於以往集中管理資源之作法,此架構以核心網路為管理單位, 核心網路之各個Ingress與各個Egress間有數條預先計算好的路徑, 路徑的頻寬資源由Bandwidth Broker (BB)分配,再由Ingress Router執行允入控制。每隔一段固定時間,BB檢視各個Ingress Router之路徑資源使用效能,依據平均資源使用情況與最新資源使用情況調配路徑資源。 此種方法所採用的資源保留方式是介於per-flow RSVP(IntServ)與per-trunk RSVP(幹管法)之間。 隨著資源重分配的間隔時間而定,間隔愈長則愈像per-trunk RSVP,反之則較像per-flow RSVP,其資源使用之效率與即時運作之 負擔也是介於兩者之間。

11.3.5.6 結語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在實際網路中欲在有效利用資源之前提下提供per-flow end-to-end QoS保證是挑戰性極高之任務,可行之技術均擁有有數項特點:
  • 時效性訊務必須循特定路徑傳送,方能控制延遲時間
  • 訊務需適度歸併,以減低管理負擔
  • 必須降低資源保留所導致之資源浪費,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11.4 BBQ:All-IP網路上以預算為基礎之品質管理架構

BBQ (Budget-Based QoS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 是政治大學資科系行動計算與網路通訊實驗室 所提出的一個品質管理架構以及相關的管理工具, 網路營運者將可運用此項技術輕易的調校自身所營運的網路以追求使用者最高滿意度或 營運者的最大滿意度。 BBQ 採用以預算方式控制每個子網路之品質範圍及資源之使用以支援end-to-end 品質管理。

11.4.1 BBQ 設計理念

11.4.1.1 設計原則

(A) 簡單原則

屬於不同營運者的核心網路與接取網路之間透過一連串的網路互連協定,包括通訊協定及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連結在一起共同提供end-to-end服務。這些網路互連協定構成一個 非常複雜的運作環境,因此,一個可行的管理架構所包含的各種機制或協定必須非常簡單, 換言之,管理機制愈簡單則可行性愈高。我們的架構設計在很多地方必須小心的在效率與簡單 之間做困難的抉擇。網路營運者在運用管理工具調校網路時,也應秉持這個原則。

(B)採用以預算為基礎的品質管理概念研究end-to-end品質管理機制

(C)以批發零售的方法設計易於管理的核心網路品質管理機制

(D) QoS責任分工架構

根據簡單原則,我們假設每一個網路元件(例如一個鏈路)可以忠實的提供所承諾的服務品質 (例如:95%信度下延遲時間小於10ms)[5],而目前我們所設計的最佳化工具都假設品質指標具 可加性 (additive)。在這種假設下,上層管理機制可以根據計算結果控制每一個網路元件的品質, 而不需依靠即時的網路狀況估計或監測,以得到各個元件之品質狀況。階層式的權責分工如 表11.4所示:

表11.4 QoS責任分工架構
層次 QoS責任
IP 以上 提供end-to-end QoS, 例如:IntServ, BBQ
IP 提供鏈路階層之 QoS: 例如:DiffServ
MPLS 在核心網路中快速傳輸IP封包
ATM/
Ether Switch
提供快速交換式封包轉送能力及基本的QoS機制,例如: traffic engineering, CBR, rt-VBR, nrt-VBR, UBR
實體層 提供充足的鏈路頻寬

在最下層的實體層,對QoS的貢獻主要在頻寬的擴增,最常見者乃運用光纖以及DWDM技術 大幅擴增頻寬。在ATM層則提供快速的轉送能力及基本的QoS能力,例如CBR、 rt-VBR、nrt-VBR、UBR等。但是這只是針對某一個ATM網路的品質管制,並未能提供 End-to-End QoS,而且當初ATM設計時並未針對IP網路設計,故不盡符合IP網路的要求。仍然需要透過一層 IP over ATM的轉換才能支援IP網路,不免影響效率增加傳輸時間。由於ATM之不足而有MPLS之出現, 試圖彌補ATM與IP之間的縫隙,可大幅提高傳輸效率降低延遲時間,使得ATM網路更適合提供即時 (real time) 的IP服務。但仍然無法提供end-to-end的QoS。在IP層之上,網路管理者必須提供 End-to-End QoS,對於所有QoS參數均需提供相當程度的保證。

在網路尚未有統一標準之前,採用分層結構可以保有必要彈性,可以隨著技術演進以局部方式汰換 網路元件,大幅降低開發成本與縮短開發時程。但是分層結構不免導致效率降低,傳輸時間延遲, 層間介面整合不易。對於時效性服務而言,各層之間的介面所造成的時間延遲與QoS轉換更成為絆腳石, 因此,既然IP通訊協定已經成為世界共通標準,似乎可以揚棄分層結構,直接將IP通訊協定建置在 光纖網路上。第一步,先將ATM層去掉,將IP協定建在SDH網路上,第二步再將IP通訊協定建置在 光纖網路上。基於這個趨勢,本研究將注重於在IP層提供end-to-end品質管理所需的技術,採用 DiffServ QoS環境,而下層的實體網路則由IP層覆蓋,提供透通性。

11.4.1.2 即時資源分配與預先資源管理

資源之管理可使用預先分配法或即時管理法。即時管理法用於QoS中較著名的協定為RSVP。 在即時管理的方式之下,允入控制元件(Admission Controller)對於可用資源的掌握較少, 只在訊務要進入網域時才臨時去向資源配置元件提出資源配置要求並選擇路徑,以此做允入控制。 此法之好處是可避免資源配置過量造成浪費,且進入網域的訊務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品質保證, 但是當網路上的流量逐漸增大,繞徑及資源管理訊息會隨著成長,漸漸成為管理上的一大負擔, 並且尋找路徑的負擔會對網路造成相當的影響。在尋找路徑時,必須耗費相當的運算時間才能 求得好的路徑,因此對於時間敏感度高的訊務並不適用即時的繞徑運算。綜合以上討論, 即時管理在實際執行上易受到較多限制,不適合大型網路。

相較於即時管理法,預先分配法可容忍耗費較高的計算時間,進行較複雜之計算程序以達到 資源分配最佳化,但受限於預測不準確而不易針對網路之即時狀況做最佳資源分配,只適用於 訊務具高度可預測性之情況。在BBQ架構下我們提供一系列的預先規劃工具供營路營運者使用。 每個Ingress記錄過去各時間點各種訊務需求的統計資料,利用這些歷史資料來預測各不同時段 所需資源,據以進行預先資源分配。此外,現階段我們假設網域的資源僅涵蓋附有品質保證 之鏈路頻寬。

網路上的訊務流量需求並不一定非常規律,預測的頻寬需求可能與實際情況出現誤差。除了盡 可能提高預測之準確度之外,網路營運者可以採取BBQ所提供的誤差彌補方案以減少因預測誤差 所導致的資源浪費。

11.4.1.3 分級服務政策

對於具時效性(time-sensitive) 並有連續性質 (connection-oriented)的訊務需求(TSCO), 例如Conversational及Streaming類的服務,BBQ的允入控制元件會啟動一個設定程序 (call setup procedure)去保留所需之資源以提供end-to-end QoS保證。對於其他種類的服務,BBQ並不個別保留資源,亦即以Best Effort方式提供服務。 網路營運者根據服務品質保證訂定價格,而使用者則根據自身需求及價格挑選適合之服務種類。

對網路營運者而言,為了滿足所有可能之訊務需求以追求最大利潤,對於非TSCO之訊務 仍應於網路建置階段盡可能預估潛在之需求並建置足夠之網路資源,方能於營運階段避免 拒絕太多訊務需求,且能提供合理的品質予非TSCO之訊務。如果網路建置足夠資源以容納 預期之TSCO與非TSCO之訊務需求,在營運時更可挪用原為非TSCO訊務所建置之資源以 應付遽增之TSCO需求,而延後處理非TSCO訊務。如此,建置給非TSCO訊務之網路容量 可發揮類似水庫之資源調節功能。(建置時期之網路規劃不在本文之討論範圍)。

Interactive類訊務雖然有相當程度之時效需求而且也有連續性質, 但是由於其封包並非密集的持續傳送,因此並不適合為個別封包保留資源, 實際運作時,可直接當作DiffServ之AF類處理,BBQ不需特別處理。 我們的研究專注於提供解決方案予TSCO類的服務品質保證。

11.4.1.4 Path-Centric Per-flow End-to-End服務品質保證

由於封包經過的路徑直接影響其傳遞所需時間,封包如果遵循特定路徑傳送時, 其傳輸時間較容易控制。因此BBQ採用指定路徑的作法,在TSCO類需求欲進入網路時, 允入控制元件會為其指定路徑並保留所需資源。指定路徑法可為所允入之訊務保證其品質, 品質管理架構之挑戰則在於提供適當機制降低在訊務允入時執行call setup procedure所需的 負擔(overhead),並且盡力提高系統資源的使用效率,以有限資源提供最高的目標達成率。

11.4.2 承載服務

11.4.2.1 承載服務架構

每當一個封包需要傳遞至目的地時,封包所行經的子網路均須為該封包提供承載服務。 根據我們的設計,一個All-IP網路需要提供的承載服務,分別為入口與出口接取網路及 骨幹網路,而骨幹網路係由多個核心網路互連而成。一條short-path由一個核心網路承載, 一條long-path由幾個核心網路共同承載,而一條end-to-end path則由以上這些子網路共同承載, 如圖11.4所示:

圖11.4 End-to-End承載服務

11.4.2.2 承載服務設計

為了降低在訊務允入時執行call setup procedure所需的負擔,我們將資源保留的任務 分成兩階段執行。第一階段,預先規劃階段,核心網路管理元件根據需求之歷史 資料將所擁有之資源(所屬核心網路內之鏈路頻寬)分配到每個edge router, 每個edge router將所獲配之資源組成從edge router到其他edge router特定服務品質之 short-path。換言之,網路資源已經由鏈路資源改成更高階的short-path資源, 每個edge router在第一階段獲配short-path資源,以備於允入階段時使用。 此外每個網路營運者,必須收集所有核心網路所提供的short-path資訊, 為來自所屬接取網路進入的訊務規劃合乎品質需求的end-to-end path。 第二階段,允入階段,最前端的允入控制元件為提出允入需求的服務選擇 一條事先規劃好的end-to-end path,再根據組成該end-to-end path的short-path 逐一向各個核心網路要求保留,以便允入欲進入的訊務。由於實際上一個 訊務所經過的核心網路數屈指可數,在允入階段所耗費的管理負擔遠比RSVP協定少, 而且在事先規劃階段也可運用較佳的規劃工具獲得更有效率的資源運用。

Short-path資源是由各個edge router所掌控,在為某一TSCO訊務保留short-path時, 並不須逐一保留所經過之鏈路,因為鏈路頻寬已經事先以批購方式保留給edge router。

11.4.3 管理系統架構

為了降低管理的複雜度,BBQ採用分散式階層式管理系統,負責規劃資源分配及 具服務品質之路徑,其主要目標是要讓網路管理者在所擁有的網路資源下, 提供最多符合品質的服務。服務品質管理之階層架構如下: end-to-end服務品質保證協調層(End-to-End Network QoS Coordination Layer)負責提供end-to-end服務品質保證,利用下層元件所提供之資源,規劃 long-path和end-to-end path;核心網路資源管理層(Core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Layer)負責核心網路之資源管理分配;核心網路資源控制層(Core Network QoS Control Layer)負責執行服務品質保證之策略以提供服務品質保證, 例如允入控制等。 DiffServ或其他IP層網路則負責執行上層元件所規劃出來服務品質管理策略, 屬於下層網路技術。BBQ管理架構具有彈性,可更換底層之網路技術, 目前BBQ假設底層網路架構為DiffServ。

表11.5 BBQ管理系統層級分工
層級 作用
end-to-end服務品質保證協調層end-to-end服務品質控制,包括資源和路徑規劃
核心網路資源管理層核心網路資源管理分配
核心網路資源控制層執行核心網路服務品質策略
DiffServ執行上層資源管理架構所設定策略

遵循簡單原則,BBQ將管理任務根據表四的架構分解成許多小任務,交付給特定軟體 (agent), 這些agent自主的執行所指定之任務,非必要時不須與中央管理者協商。 如此,依據BBQ管理架構所建置的網路之反應時間將非常快速。 以下簡介我們所提出的資源規劃,分配與保留等各種機制。

  • 長期事先規劃

    • 每一個核心網路公佈其short-path資訊及其品質保證。
    • 核心網路內的long-path planning agent為其網路內預期會產生之訊務規劃合乎品質及 頻寬需求之long-path,再加上接取網路之路徑即成end-to-end path。
    • 每個核心網路綜合所有經過該網路的long-path計算所需的short-path資源, 並建置足夠容量的網路資源以應付未來所需。

  • 短期事先規劃

    • 各核心網路內的Bandwidth Broker(BB)依據所預測之需求將所擁有之鏈路頻寬分割, 分配給各個edge router。
    • 各個edge router內的path planning agent將獲配的鏈路頻寬組成short-path。如此, 各鏈路的頻寬在允入階段之起始時間保留給short-path。

  • 允入階段之資源保留

    • 當一個訊務欲進入網路時,入口接取網路的允入控制元件啟動一個call setup procedure, 根據訊務之頻寬及品質需求挑選一條符合需求之long-path,並向long-path所經過之 核心網路要求保留合適之short-path及所需之互連鏈路。
    • 如果call setup procedure執行成功則允入該訊務,否則拒絕,並決定是否向BB要求 更多網路資源(或進行其他資源重整程序以備應付後續的訊務需求)。

我們將時間分成時段,每一時段可採用不同之資源管理機制,而每一個時段在執行允入之前, 都在先前的某一個「短期事先規劃」階段規劃所需之short-path (例如:每天12-5am規劃當天所有時段所需資源), 而在允入時段之起始點實際保留所需的鏈路頻寬, 在執行允入任務時可以立刻決定是否允入一個訊務。 「長期事先規劃」之執行頻率則可低於「短期事先規劃」, 而且所規劃出的long-path並不必要實際保留網路資源,此因太過繁瑣的跨 核心網路資源保留方式可能浪費太多寶貴資源而不切實際, 其規劃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需求資訊給網路營運者,以便其預先建置足夠網路資源。 此外,以上的機制都需要強大的資源規劃最佳化工具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我們已經發展了一些工具可供運用 [15,16,17,18]。

11.4.4 End-to-End品質管理

BBQ架構中,品質管理之一個重要任務是為預期中的訊務規劃一組符合end-to-end 品質需求之end-to-end path,並提供給網路營運者以預先建置足夠資源以應付預期 之訊務。由於All-IP網路是由許多獨立的網路互連而成,我們假設並不存在一個 可以為整個網路規劃end-to-end path的管理者,因此long-path及end-to-end path之規劃 必須由各個核心網路獨立負責,彼此合作,各自規劃自身網路訊務所需之end-to-end path。

11.4.4.1 Long-path Planning Agent

如圖11.5 所示,每個核心網路均有一個軟體元件,CNC (Core Network Coordinator),是核心網路的中央管理者,負責處理所有須要集中處理之任務, 其中一個元件,LPPA (Long-path Planning Agent),負責規劃long-path。 所有核心網路之LPPA互相合作規劃出各自所需之long-path。

圖11.5 Long-Path Planning Agent.

11.4.4.2 前端允入控制

接取網路的網路接取伺服器上則有一個軟體元件,Global ACA (Global Admission Control Agent),負責最前端的允入控制。 所有欲進入該接取網路的訊務,均由Global ACA負責為其選擇路徑並向各 核心網路之ACA請求保留所需之short-path。其程序如圖11.6所示。

圖11.6 前端允入控制程序

  1. 當訊務進入時,啟動call setup procedure
  2. 從規劃好之long-path中挑選符合頻寬及品質需求之long-path
  3. 向入口及出口接取網路提出保留short-path之要求
  4. 根據long-path找出所有short-path及其負責之edge router, 並提出保留short-path及所需之互連鏈路之要求
  5. 所有接到保留short-path要求之ACA及IG進行保留程序
  6. 如果全部成功,則允入該訊務並指定long-path
  7. 如果不完全成功,則選擇其他long-path,或拒絕訊務之進入
如前所述,一條long-path所經過之核心網路為數不多, 上述程序之執行時間及負擔比其他方法(例如RSVP)少。

11.4.4.3 資源規劃最佳化

在長期事先規劃階段,由眾多short-path中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規劃long-path 是一個典型的最佳化問題,我們利用Integer Programing方式進行最佳化。相關參數包括每一條short-path上相關的服務品質參數 (quality parameters)、剩餘容量(residual bandwidth)、和相關使用成本等等。 為了因應不同的規劃需求,我們發展了一系列最佳化模型及解決方案。 在最簡單的模型中,彈性變動的參數包括short-path的品質及其容量, 各個鏈路及short-path的品質參數是單一值,沒有選擇餘地,而其容量亦無限制。 當long-path規劃完成之後,網路營運者再根據需求建置足夠之網路容量。 在比較複雜的模型中,各個鏈路的容量是確定的且不再增加, 而其品質參數則隨著承諾允入訊務之多寡而變動,在此種情況下, 網路營運者須先規劃各鏈路的承諾允入訊務及其可保證之品質, 在計算時必須考慮各鏈路與short-path之剩餘容量,而最佳化模型將因而比前者複雜許多。 以下是一個一般化的最佳化模型,細節可參考[15]。

Maximize 
   滿意度指標
Subject to
   符合有限的資源之限制
   符合路徑品質需求
   滿足不同種類之需求

11.4.5 核心網路之品質管理

一個核心網路由一個營運者所獨自擁有,在BBQ架構下, 每個核心網路負責提供網路內之short-path(由某一Ingress至另一Egress), 並保證其服務品質。所允入的訊務,將循指定的路徑傳送,在承諾的訊務量內, 其品質將獲得保證。Edge router內的ACA將負責將允入的訊務控制在承諾的範圍內。 為了加速允入程序,每個edge router都事先獲配有相當容量的short-path, 因此允入程序可以快速執行。

當訊務的型態可預測時,事先資源規劃法有相當的好處, 我們所提出的方案適用於訊務具備可預測性的網路。 我們可根據訊務變化情況,將時間切成許多小時段, 並從歷史訊務資料中找出相似時段,再根據歷史資料規劃未來時段的資源配置。 我們根據這種情況,設計了一系列的規劃工具讓網路營運者盡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11.4.5.1 DiffServ-Like核心網路

我們假設核心網路具有類似DiffServ機制之能力如圖11.3及圖11.7所示。 一個核心網路為由edge router與core router組成,與其他網域連結的點統稱為 edge router,又分為Ingress和Egress,分別表示訊務進入網域和離開網域的節點; 沒有與其他domain相連接的節點稱為core router。

圖11.7 DiffServ-Like核心網路架構

11.4.5.2 核心網路品質管理軟體架構

除了core router僅負責傳遞資料外,QoS的管理主要分散在CNC與各個 edge router上。其功能分述如下:
  • 核心網路協調元件(Core Network Coordinator,CNC)

    在每一個核心網路之中皆有一個核心網路協調元件(以下簡稱CNC), 是核心網路之主要控制元件,也是與其他核心網路協調之對外窗口,其內包含三個元件:

    (a)Bandwidth BrokerBB
    負責分配核心網路內的資源,BBQ採用分層管理的精神, 在資源規劃階段將核心網路內的頻寬資源分配予各個Ingress運用。
    (b)Long-Path Planning AgentLPPA
    負責與其他核心網路之CNC協調,為本地網路所發出之訊務規劃long-path。
    (c)Short-Path Planning AgentSPPA
    根據對欲進入該核心網路之訊務之預測,以中央集中式計算short-path 及附帶之頻寬分配予各Ingress。

  • 入口路由器 (Ingress)

    Ingress負責向BB批購各鏈路的頻寬資源,組成short-path,並執行訊務允入任務。 內含三個元件:

    (a)頻寬訂購代理人(Bandwidth Order AgentBOA):
    如果採用分散式頻寬分配時,根據CNC內之SPPA所提供之short-path資訊 供給計算最佳鏈路頻寬批購量,向CNC元件訂購所需的頻寬交由Local SPPA規劃成可用之short-path。
    (b)允入控制代理人(Admission Control AgentACA):
    執行允入控制,依據所掌握的short-path資源是否可以滿足訊務之 頻寬與品質需求決定是否允入某一訊務。
    (c)路徑規劃元件(Local Short Path Planning AgentLocal SPPA):
    負責將BOA所批購回來的鏈路資源規劃成附有各種品質保證的short-path, 供ACA在系統執行時使用,各個Local SPPA可根據各個edge router的情況選擇規劃方法,不一定強求一致。

  • 出口路由器(Egress)

    當資料流結束傳送時,Egress負責釋放原先配置的資源,以利後續進入的訊務使用。

圖11.8 核心網路品質管理軟體架構

11.4.5.3 Short-Path規劃程序

核心網路內每一個鏈結的頻寬皆由CNC中的Bandwidth Broker統一分配, BBQ兼採集中與分散式方法作資源規劃及分配。第一階段採用集中式統一由 CNC內的SPPA規劃與分配,如果有必要時,則進行第二階段分散式的資源分配, 由edge router內的BOA根據需求預測,向BB批購每一個鏈結的部份頻寬, 批購所得的各段鏈結頻寬由edge router自由使用,由Ingress內的Local SPPA組成各種short-path於允入 階段分配給進來的訊務使用,整個規劃與分配流程簡介如下:

  1. 將整個訊務型態的歷史資料分成幾個時段,挑選一個與欲進行規劃的時段 (Concerned Time Period,CTP)相似的參考時段 (Reference Time Period,RTP), 根據此一參考時段的訊務特性為CTP時段規劃資源分配。

  2. 此時SPPA會根據此一參考時段內各個Ingress上的short-path 需求和此核心網路所擁有的鏈路資源計算出這些short-path 的實際傳遞路徑及附帶之頻寬與品質保證。 所使用的規劃工具將盡可能在有限資源下達到最高滿意度 (例如:使用效率最高)。第一階段集中式的的資源分配及規劃程序在此結束。 必要時(例如:前一階段之規劃出現公平性問題), 可進行以下步驟啟動第二階段的分散式資源分配及規劃。

  3. 各Ingress中的LPPA將第一階段所得之路徑組,輸入不同參考時段的訊務, 得到各鏈結上不同的訊務頻寬需求。由於各時段之訊務不盡相同, 所得結果呈現機率分佈。BOA根據此一資訊計算最佳批購量向BB批購。(所謂最佳批購量之定義可由網路營運者根據自身需求定義)。

  4. BB收集所有BOA的需求再根據所擁有之資源決定資源分配, BOA提出的需求若未被完全滿足,可嘗試要求替代資源。

  5. Local SPPA利用所獲配之鏈路資源規劃出適合的short-path, 盡力滿足預期會進來之訊務。這些short-path資源將在允入階段供ACA允入訊務之用。

以上的規劃程序需要數個規劃工具, 我們設計了幾個追求最高平均獲益之一般最佳化模型供網路營運者參考使用[15,16,17,18]。

圖11.9 Short-Path規劃程序

11.5 結語

All-IP網路使用IP網路取代電路交換與分封交換網路,比起分離式網路,All-IP網路有各種優勢, 不但可以降低建置成本、營運管理成本,更重要者,可以提供一個新的服務平台, 使得跨網路的應用成為可能。欲達到整合型網路的理想,我們仍須克服許多困難,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即是品質問題。

我們提出了一個品質管理架構,BBQ,供網路營運者提供end-to-end QoS保證予其使用者, 本架構具備高度彈性,網路營運者可根據自身需要調校其網路,追求其所定義之最高滿意度。 在BBQ架構下,訊務的品質參數以預算方式分配到各網路元件,而各網路元件負責達成承諾的品質, 上層的品質管理系統則負責以高效率的方式保證訊務之end-to-end品質。除了管理架構之外, 我們也設計了一些資源分配與繞徑等問題之最佳化模型及其解決方案。 我們的研究範圍包括核心網路, 第三代行動電話網路及無線區域網路。

參考文獻

  1.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Architecture for an All IP network," 3G TR 23.922 version 1.0.0, Oct. 1999.

  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QoS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Release 5)," 3GPP TS 23.107 V5.3.0, Jan. 2002.

  3. AQUILA, http://www.salzburgresearch.at.

  4. D. Black, M. Carlson, E. Davies, and Z. Wang, "An Architecture for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RFC 2475, Dec. 1998.

  5. Nicolas Christin, and Jorg Liebeherr, "A QoS Architecture for Quantitative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 June 2003.

  6. Thomas Engel et al., "AQUILA: Adaptive Resource Control for QoS Using an IP-Based Layered Architecture," IEEE Communications, Jan. 2003.

  7. Janusz Gozdecki, Andrzej Jajszczyk, and Rafal Stankiewicz, "Quality of Service Terminology in IP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Mar. 2003.

  8. Hung-Chin Jang, Roger Hsu, Chen-Chin Lin, and Chen-Yu Yang, "A Framework for Handover with QoS Control," The 8th Mobile Computing Workshop, Taiwan, R.O.C., 2002.

  9. Hung-Chin Jang, Chen-Yu Yang, Yen-Ju Li, and Hau-Wan Leung, "Planning of the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CDMA Network," The 8th Mobile Computing Workshop, Taiwan, R.O.C., 2002.

  10. Hung-Chin Jang, Chen-Yu Yang, Chen-Chin Lin, and Hau-Wan Leung,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CDMA Network," The 8th Mobile Computing Workshop, Taiwan, R.O.C., 2002.

  11. Hung-Chin Jang, and Chen-Chin Lin, "Optimization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for 3G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2002 Symposium on Digital Life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wan, R.O.C., June 27-28, 2002.

  12. Hung-Chin Jang, and Roger Hsu, "3GHOSim: A Handoff Simulation Tool for 3G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2003 Symposium on Digital Life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wan, R.O.C., Sep. 18-19, 2003.

  13. Hung-Chin Jang, and Chen-Yu Yang, "Traffic Model Architecture for UMTS," 2003 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NCS 2003), Taiwan, R.O.C., pp. 770-777, 2003.

  14. Andrzej Jajszczyk,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t the Start of the 21st," IEEE Communications, Jan. 2001.

  15. Yao-Nan Lien, and Chien-Tung Chen, "Budget-Based End-to-End QoS Management for All-IP Networks," NCCU-CS Tech. Report, Sep. 2003.

  16. Yao-Nan Lien, and Ming-Chin Chen, "Distributed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Admission Control in Budget-Based QoS Management for All-IP Core Networks," NCCU-CS Tech. Report, Sep. 2003.

  17. Yao-Nan Lien, and Tsung-Hsung Li, "Path Planning in Budget-Based QoS Management for All-IP Core Networks," NCCU-CS Tech. Report, Sep. 2003.

  18. Yao-Nan Lien, and Yi-Ming Chen, "Forecasting Error Toler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in Budget-Based QoS Management for All-IP Core Networks," NCCU-CS Tech. Report, Sep. 2003.

  19. Yao-Nan Lien and Ming-Han Wu, "Partial-Reliable TCP", Proc.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Nov. 13-15, 2008.

  20. C-H Lin, F-H Wu, and Tzu-Chieh Tsai, "Wireless Network Bandwidth Control," Taiwan Area Network Conference, 2003, Taipei, Taiwan.

  21. Stan Moyer, and Amjad Umar, "The Impact of Network Convergence on Telecommunications Software," IEEE Communications, Jan. 2001.

  22. Eleni Mykoniati et al., "Admission Control for Providing QoS in DiffServ IP Networks: The TEQUILA Approach," IEEE Communications, Jan. 2003, pp. 38-44.

  23. Neal Seitz, "ITU-T QoS Standards for IP-Based Networks," IEEE Communications, June 2003.

  24. TEQUILA, http://www.ee.ucl.ac.uk/~pants/projects/tequila/.

  25. Tzu-Chieh Tsai, and Tzung-Yi Chen, "A New MAC Protocol for Supporting Differentiated QoS in IEEE 802.11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2003, Taichung, Taiwan.

  26. Tzu-Chieh Tsai, and Chien-Ming Tu, "An Adaptive IEEE 802.11 MAC in Multihop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Considering Large Interference Range,"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ing On-demand Network Systems (WONS), Trento, Italy, 2004.

  27. Tzu-Chieh Tsai, and Chih-Feng Lien, "IEEE 802.11 Hot Spot Load Balance and QoS-Maintained Seamless Roaming," 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2003, Taichung, Taiwan.

  28. Tzu-Chieh Tsai, S-H Kao, and C-L Li, "In-building 802.11b Locating and Tracking System," submitted to Communications of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Machinery, 2004.

  29. Po-Cheng Yang, and Tzu-Chieh Tsai, "DiffServ RED Evaluation with QoS Management for 3G Internet Applications," 2002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ymposium (ICS 2002), Hwalien, Taiwan.

  30. Michael Welzl, Max Muhlhauser, "Scalabil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A Trade-off?," IEEE Communications, June 2003.

  31. X. Xiao, and L. M. Ni, "Internet QoS: A Big Picture," IEEE Network, 13(2):8-18, Mar.-Apr. 1999.

  32. IETF RFC 1633, Integrated Service Framework (IntServ).

  33. IETF RFC 2205,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RSVP).

  34. IETF RFC 3286,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SC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