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溝通模式之研究

吳筱玫

一、研究議題

本計畫試圖系統係地探討在電腦中介的情境下,網路上的溝通關係如何建構、 維繫與演變,以期為網路傳播找尋一套可詮釋的理論與模式。研究重點將放 在兩大項目:電腦中介後的網際關係與人際關係,每個項目下可以再區分出 一些更小的研究。

1.1 電腦中介後的人際關係

顧名思義,人際關係以溝通為目的。電腦中介後的人際關係大致受幾個因素 的影響:一是「中介」本身,隨著科技的演進中介的方式各不相同;二是參 與溝通者的意願,指他們希望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中介方式;三是溝通目的 ,是任務導向還是找尋情感依歸;四是溝通時間,時間長短將影響關係脈絡。

1.2 電腦中介後的網際關係

這部分研究重點將放在資訊傳播者(如媒體)與其受播者(如閱聽人)之間 的關係。稱之為網際關係,是因為上網的人原本不是以溝通為主要目的,而 是以瀏覽及提供資訊為目的。表面上,這樣的目的不構成關係,然而跡象卻 顯示,網路媒體使資訊傳播者與受播者份際模糊,打破了大眾傳播時代資訊 流通模式,也使得媒體與讀者之間的關係產生質變。

二、情境建構

藉由實驗室的成立,本計畫擬先製造出一個情境(如虛擬社區)以供研究, 以利長期觀察。

2.1 網站內容

電腦中介的方式有很多,如BBS、Email、Electronic Conferencing、WWW等, 本計畫將只以WWW為基礎介面,因為WWW已可涵蓋前述所有溝通情境。內 容提供由傳院負責,技術支援與研發請資科系專家們幫忙。

本計畫擬在網上建構一個等同媒體的資訊中心(Information Center),焦點 先放在校園。這個中心是一個溝通介面,沒有主持人(有也要藏起來),沒 有組織目標,只在每個區設一位監察員(類似版主)與一位編輯,另需十多 位技術人員。

中心可以提供的服務很多,與本計畫相關的包括:

人際:網路筆友、網路會議室、使用者八卦區(網路聊天室)。 網際:校園新聞、使用者議題討論區、「讀者做記者」專區、線上調查、搜 尋引擎、校園廣告。

中心提供許多使用者可以做人際互動的地方,或者開會、參與討論、或者私 下交往。在網際方面,除了每週例行新聞(文字或視聽皆可),中心鼓勵其 讀者主動提供新聞線索或來源,並鼓勵其他讀者對該消息進行查證或提供進 一步資訊,甚或讓讀者自己根據所蒐得的資訊做報導。希望藉由一批人的高 度參與,可以研究他們之間(完全不需要認識)的網際關係。

在技術層面,希望最少能做到兩點:(1)文字與影音介面都能建構,讓參 與者有更高的選擇權;(2)使用者上網的情形必須要有翔實的紀錄,以備 抽樣。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將就以上的一個情境,從中介的角度看關係的改變。必要時研究將採 用比較的方式。

人際關係部分:(1)溝通身分;(2)溝通動機;(3)中介方式;(4)溝 通效果;(5)溝通時間。

網際關係部分:(1)使用者如何與中心人員共同協力維護中心所提供的資訊 與新聞;(2)使用者是否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虛擬社區(如分成很多小團體)。

3.2 比較模式

傳統的中介研究焦點都放在電腦中介和面對面傳播的比較,這樣的研究取向 在目前看來已無多大意義。本計畫將嘗試比較在電腦中介的環境下,不同溝 通情境所造成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差異,並進而探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關係 。以下是可以想到的情境。

科技的:(1)線上與離線;(2)文字與影音;(3)同步與非同步;(4) 虛擬與非虛擬。(這部分在本文中未涵蓋) 人文的:(1)競爭或互補;(2)匿名與具名;(3)參與或不參與;(4) 人際與網際。

3.3 關係指標

不論人際與網際,最少有七個測量指標,這些指標也可做為比較的基礎:

接近/情感,如展現個人的關懷與興趣 同質/深度 感受/信賴,如建立信賴、聲譽、信心、接納、善念的企圖 沉著 禮節,是不拘小節,或是正式而官方的溝通 統治 平等,指團隊、參與、介入、合作的渴望。

四、相關理論

4.1 電腦中介後的人際傳播

這部分的理論已有不少,不過研究的情境都蠻落伍的,按時序整理如下。

線索稀釋說:假設(1)電腦中介後的傳播將面對面互動中的許多線索給稀釋 掉了;(2)不同媒體稀釋或傳遞不同線索;於是(3)用科技中介取代面對面 溝通預期將導致影響內向與人際傳播變項的改變。這個看法暗示媒介的結構與 頻寬會改變訊息本質及其解釋,因此可以觀察到電腦中介的效果可以傳承。

社會臨場理論:將媒介依臉部表情、面朝的方向、姿勢、穿著以及其他非語文 線索的資訊傳遞能力加以區分。一般看法認為社會臨場程度會隨媒介特性而有 不同,當一個媒介傳遞符碼的管道比較少時,媒介使用者比較不會注意到其他 參與者的存在。因此,和面對面傳播相較起來,電腦中介傳播缺乏非語文與回 饋線索,社會臨場非常地低,「人性」訊息較少。

資訊豐富理論:將媒介分類植基於回饋速度、使用管道、來源私密性以及語言 的使用。研究顯示:愈豐富的媒介,愈有可能維繫溝通關係,因此訊息傳遞量 較差的媒介只適用於例行事務或是簡單的傳播任務。

社會脈絡理論:社會脈絡線索涵蓋各種外在環境如社會情境的本質及各角色的 相對地位。在面對面環境下,這些線索可以藉由空間感、人工事物、外在裝飾 與個人儀表,以及連串的非語文動作來傳達,電腦中介後傳播缺乏這樣的線索 ,使參與者人人平等,原本不怎麼說話的人由於地位提高而變得肆無忌憚,變 得無法克制,其最終結果是「抓狂」。

社會資訊處理說:這種說法認為電腦會議的接觸時間有限,使得傳播中正常的 社會穿透過程難以施展,但如果有更多互動機會,傳播者間便有足夠的資訊交 流以增進彼此了解並發展穩定關係。但此派學者認為,由於電腦中介群體較之 面對面群體需要更長的時間溝通,可以想見它們的社會資訊交換的等級是不一 樣的。受到頻寬限制的影響,電腦中介每交換一回所能傳遞的資訊總額低於面 對面,因此其關係推展較面對面為慢,而為了達到相似的效果,電腦中介參與 人需要較面對面參與者送出更多的語文訊息,但最後結果應該是差不多的。

關係傳播:每一個傳播或溝通都有兩種訊息:報導訊息和指令訊息,報導訊息 指的就是傳播內容,指令訊息則陳述了互動的傳播者兩者之間的關係。訊息傳 播的關係面向不是競爭便是互補,如果傳播的驅動者知道其關係目標和其他傳 播參與者相衝突,則關係目標為競爭狀態。相反地,如果這位傳播者其傳播中 的關係面向或互動中的關係脈絡是和其他參與者是互相支持或互相彌補,則他 們有著互補的關係目標。這樣的本質會影響傳播結果。傳播者隨著時間所發展 出來的關係制定了關係脈絡,從中產生新的傳播,而這個脈絡也同時影響了傳 播關係。

4.2 電腦中介後的網際傳播

目前這方面還沒有看到相關的學說。研究使用者使用行為的文獻不少,但研究 傳播者與受播者關係變遷的文獻卻極少看到。

五、研究方法

暫略,因為假設還沒擬出來。

六、預期貢獻

本計畫實驗性極強,自設情境培養使用者關係,進而做相關研究,和一般的電腦 中介研究方式極不相同,規模也大很多。

當第一年資訊中心建構完成,就可以用來支援大學部或研究所教學(這其中又以 傳院新設的「數位傳播學程」為主),無須等到研究結案。另一方面,研究所學 生也可藉此參與計畫,汲取經驗。

關係研究重長期觀察,後續的研究可以源源不絕。

網路關係理論與模式的建立,有助於後續政策、法規、教學、管理等各方面的執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