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系1B羅伊真104043049
蒙特梭利
一、生平
特別專研胚胎學和進化論。她的科學觀點原則為實證主義。在最後兩學年中,她在羅馬一家心理專科醫院擔任助理。蒙特梭利特別專注兒童醫學,並且在羅馬的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童心理部門擔任助理醫師,同時做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她重點針對那裡需要特別照顧的、精神上有障礙的兒童。蒙特梭利被這些兒童沒有尊嚴、無人照顧的生活狀況深深觸動並致力補救。因此她將讓·馬克·加斯帕爾·伊塔爾和愛德華·塞金(Edouard Seguin)逐漸被遺忘的、關於「心理學方法」的教科書翻譯成義大利文。
1899年蒙特梭利獲得義大利教育部長圭多·巴切利(Guido Bacelli)授命,在羅馬舉行一系列關於精神障礙兒童的教育的演講。得益於這門課程兩年後成立了以蒙特梭利為領導者的醫療衛生教育機構。在這個時期蒙特梭利發展出針對語言課程和數學特別的教學法。
1907年1月6日蒙特梭利在羅馬勞工區聖老楞佐區(San Lorenzo)成立兒童之家,給那些來自社會上弱勢家庭的兒童。這個時期她的一個重要經歷是對一個三歲小女孩的觀察。這女孩完全沉浸在自己玩圓頂帽的世界,用最強烈的分散注意也不被影響。蒙特梭利從對這個女孩的觀察,歸納出「注意力的兩極化」,其中的實驗性研究對她日後的研究貢獻很大。
從這個時期的經驗蒙特梭利發展出針對兒童教育的蒙特梭利教育法,至今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被此方法教過,並且在世界各地仍然很普遍。雖然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在20世紀的30、40年代被很多醫院所遺棄,但在今日已被廣為熟知。
1913年起在北美形成一股對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熱潮,之後這股熱潮再度消退,直到1960年南希·麥考密克·蘭布希[2](Nancy McCormick Rambusch)成立美國蒙特梭利學會才再度復甦。
二、教育理念
兒童之家的教育理念
1.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獨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兒童的好動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千萬別「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他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兒童就能自然的活動他的筋骨,健康的身體隨之而至。
2.肅靜與活動:尊重兒童的獨立性,並非讓他為所欲為,且不可讓孩子以為安靜、順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而活動或工作就是壞事。蒙特梭利的教學法強調兒童主動探索,並著力於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情境和教具,讓兒童藉由具體操作來學習,不只是聽講。
3.精神勝於方法:蒙氏希望她的學生不要「主動」的想去「教」孩子,應該做個「旁觀者」來注視孩子的一切行為。唯一必須人為的就是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甚至鼓勵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就是對兒童最大的尊重。因為蒙特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就是兒童本身。
4.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傳統教育強調「群性」,而蒙氏注重「個性」。蒙特梭利在1932年向英國的蒙特梭利學會發表的文章當中強烈痛責孩童受束於大人,比奴隸及工人都不如。蒙氏畢生心血強調:「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應列為優先考慮。」
5.童年期的秩序感:蒙特梭利發現兒童的行為特徵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認為孩子的房間或遊樂場一定亂七八糟,把玩具或紙屑丟的滿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當頭疼,並認為這是孩子的嚴重教育問題,想辦法要及早培養孩子整齊清潔的習慣。然而蒙氏相信,小孩之所以無法將屋內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兒童本有順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權力」予以弄壞而已。
三、教學法的特徵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4.混合年齡教學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9.摒除獎懲制度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蒙特梭利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