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到這邊來跟各位同仁、各位同學來談談半導體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那當然一個產業非常的複雜,談過去容易談,談未來很難談,那你們就姑且聽之。
半導體產業過去重要發展
首先要談過去,這個產業跟技術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來看看過去五十年間半導體產業有什麼重要的里程。
電晶體、積體電路、IC
Moor's Law
1965年,Gordon Moore這個先生呢,就覺得才幾年怎麼這個晶片上的電晶體怎麼越來越多,而且多了很多很多。所以他就在一個Electronics雜誌上面他就寫,當然其實實際上的wording不是這樣,但是後來我們把他用比較實際上的數字來表達。所以大概是這個樣子,他就是說,這個晶片上面電路整合的密度,差不多每一年半,大概是一年到兩年這樣會差不多呈倍數的成長,意思大概是這個樣子。那麼這句話有多對有多準?等一下我們就可以看到了。這就是在1967年,做出記憶體的晶片之後,Intel在1970年,DRAM 1K,就是1K bit的DRAM,就是一千個位元的DRAM。然後我們在三十年之後,就是IBM跟Infinia合作的一個一個giga bit的DRAM,你看,三十年之間,這個是十的三次方,這個是十的九次方,相差了十的六次方。那我們在回想一下這個東西,一點五年是兩倍,三十年除以一點五年是多少?二十。二的二十次方是多少?二的十次方是1024,所以是十的三次方,二的二十次方是十的六次方,太了不起了!各位注意看這個,太了不起了,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有名呢?他有名到不是他的物理定律,而是他做這個prediction大家聽的懂還可以做到的,因為他畫了一個實線在那邊,工程師就拼了命的把它做好,就好像跑一百公尺一樣,設定十秒鐘,人類就盡力去達成,還超越他,這就是Moore定律。
Microprocessor
第一個microprocessor是intel在1971年做出來的,就長那個樣子,如果以現在積體電路的設計來看,他有點像那個我們在吃義大利麵,spaghetti一樣一坨一坨的。現在的設計比較不是那樣人工,比較複雜的,我們現在都是比較結構化的設計,才不會長那樣子。第一個四位元的晶片,是1970年做的,但是我們來看這個晶片他只有2300個電晶體,2002年pentium 4的時候是五千四百萬個電晶體,天阿!這不可思議。當然,微處理器跟memory的設計方法不一樣,因為微處理器是比較regular,比較能夠follow這個rule,但是這個就比較不行。但是其實也是差不多,因為intel並不是最複雜的,不管是速度還是整合度,並不是最複雜的。只是現在很多廠商都死掉了所以我們以他當例子。
半導體產業技術的進步
不過整個半導體技術,各位如果從這個點點點,發揮一點想像空間,就可以看到,這三十年變化是非常非常快,進步非常非常的快。可以從一個半導體技術哩程來看,這個技術哩程雖然有些數字在裡面,不過這種圖呢,叫做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llmap for semiconductor,這就是半導體行業裡面從大老闆到工程師都要讀的一本書。那這本書在94年把這個技術預測用紅線把他畫出來,從94年到95年把這個技術預測,以時間軸,把製程的技術,也就是feature size,也就是元件尺寸的大小,譬如說這個是零點一五微米,這個是零點五微米,再94年的時候畫一個紅線這樣,可以預測未來的元件尺寸大小會越來越小,而且趨勢是這個樣子。94年畫的時候,大家就談好,每三年來修訂一次,總不會說每年修訂,把這個技束預測寫成一本書是要花很多功夫的。所以97年大家再聚在一起的時候就畫了一個藍線,發現有人偷跑了,越往下就是技術越進步的意思。97年有人偷跑了,所以有點不大放心。99年,就等不及了,不能等下一年,就等兩年又發現又有人偷跑了,又跑的更快了。那怎麼辦呢?兩千年大家不放心,因為同業之間大概知道彼此再做什麼,所以又聚會一次,一看這不得了,進步的更快。那2001年也是進步的,那我就沒有再畫了。因為每次畫都不對,所以大致上是這個樣子。那現在已經是2004年了,我們如果以量產的技術,量產的技術跟研發的技術不大一樣,量產的技術是MPU就是micro process unit,這個是CPU,CPU是比一般的主體的技術要再快一點,我們2004年差不多是90奈米,差不多在這個地方。但是一般的CPU現在已經用到65個奈米了,這個其實是又往前進了。這個可以說是過去十年很密切的去追蹤產業技術的狀況,就會發現說那些跑的比我們還要快。那這種技術進步會造成一個產業界的現象,這個就是說他的景氣的循環,有很大的部份是來自於技術的進步,我們來看技術進步的結果,由Moore定律來看,他說每三年四倍,或者是每一年半兩倍差不多是這個樣子,那你看看結果,一個晶片上面東西越來越多,他的功能當然是越來越強大,可是你要做這個東西,那你尺寸要縮小才塞的進去,所以要讓製造的技術一樣,越做越小,要讓它變成微米。微米就是一micro就是微米,那次微米就是0.5 micro,那深次微米就是0.25微米以下,那我們現在在講奈米,就是0.1微米以下,就是90奈米,那就是了。所以製程技術再進步,那晶圓材料就是從四吋、六吋、八吋,其實不是從四吋開始的,以前從兩吋三吋都有,這個就是八吋的。現在我們在做十二吋的,當然就比它再大一半。越做越大,那麼為什麼越做越大, 因為量產的技術一樣,可以切的晶片多,所以成本降低。技術開發的結果會使得成本降低,那以memory成本來看,就有人價格很低,就可以傾銷。說是傾銷也不見得,因為他成本確實是降低了。那做不下去的就出局啦,那做的下去的話他就賺很多的錢,因為所以的PC上面的memory你看就用了多少,到處都是這種PC,他也可以刺激一些需求。廠商賺的錢他就會再投資,尤其是九零年代以後,就是台灣、韓國投入非常多,那日本逐漸撐不下去有些就不做了。那大量投資很多新的,像94、95年台灣很多新的廠商進來,一進去結果就造成了東西過剩,就是技術進步的結果會使得供給過剩,價格低落,價格會怎麼低落法呢?我們用一個例子,就是16 MB的DRAM剛出來在91年是350塊美金,到98年只剩4塊美金,現在兩塊美金都不到,現在可能賣都沒有人要買了。像現在都是256 MB,太小的就沒有人要了。所以技術進步的結果會使得價格變低,變動成本變高,那撐不下去有些廠商當然就出局了。那有些廠商生意不好,但是他覺得有希望,所以拼命的做研發。那拼命作研發這個現象尤其是在景氣不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去看那個景氣不好的時候,景氣不好的時候很多廠商都拼命的做研發,希望景氣好的時候再扳回一成。我們在這個產業裡面,景氣就是這樣的循環的。
半導體市場成長的變化
但念經濟的人都喜歡看幾年一個cycle,那我給各位看一下這個是半導體市場成長的變化,這就是成長率,也就是27%的成長率,這是5%的成長率,這是上去這是下來,那我們可以在市場的分析預測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告,就是說哪一年PC銷售的很好,半導體產業的營業額成長的非常高,37%以上,大概是1988年的時候。Internet又上來了,1989年又有一個蓬勃發展的時光,然後在2000年的時候,是手機的風行,2001年又掉下來,所以現在又在講未來,今年明年大概是百分之十幾二十幾。那我要告訴各位一個message就是說這種市場預測到底有多準呢?我們來看國際上有一個組織,叫做WSTS,就是全球半導體貿易的一個組織,那這個組織每年聚會兩次,一次在五月一次在十月,那這個組織就是各會員代表,都派出高手,就是對於市場嗅覺非常敏銳的專家大家聚會在一起,希望不要說投資過剩, 希望可以抓準一點,來調節一些功能跟準備。那這張圖底下是年,這個是全世界的產值,這三條曲線代表不同時候所做的預測,譬如說這個紅色是99年十月,99年10月的時候他們聚會一次,99年10月當年度還沒完畢,這是當年度的產值,這是一千四百九十四億美金,但是99年10月的時候還沒過完。這條是2000年的5月,就這條紅色,那這一條是2000年的10月,當2000年5月的時候,這裡是已經知道了,已經是準的了,所以這兩個會重疊在一起。那我們來看看,這個99年10月聚會的時候,預測出2000年成長率是18.7%,那2000年5月的時候就是預測這樣,那10月的時候都已經快完了,就差很多了,預測已經差很多了,就大概半年之間差距這麼大。可是呢我們在99年跟2000年的時候,其實是2000年10月,預測2001年的成長率是十幾個%或20%,可是實際上的狀況,2001年是-32%,注意喔!這是全世界的專家聚在一起做一些很離譜的預測,所以各位絕對不要太相信市場景氣的預測。在半導體裡面。
積體電路製造流程
現在我們回到技術來,積體電路他製造過程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把一顆一顆IC,他可能會用在手機上、用在PC上、用在各種不同的地方。所以它用功能,那功能就是設計IC,那設計公司像威盛、聯發科這種設計公司去設計。那設計完畢以後再把它轉成光罩,像照相機底片一樣,轉成光罩,就是叫光罩公司做這個事情。然後就要製造,製造現在有晶元代工,像聯電、台積電就像這種晶元製造的公司。製造公司它拿到像剛剛那個晶元,空白的晶元,這晶元是先長晶然後切成一片一片,就是那麼薄片的,所以才叫Waver,在這個上面就是按照那個光罩照片,就是一步步的去做,上百步的這樣一步一步,但是再怎麼做也是把它剛設計的電路做在這個晶元上面。那這個電路做在晶元上面是怎麼做的,就是要把這個半導體元件長在上面,長在上面還不夠還要連接線要接起來。所以我們橫切面來看的話,你會發現他是一步一步的,就是挖個洞填個土、挖個洞填個土,就是不斷的做這個事情。只是說洞要挖多大的洞,就是0.25微米就挖0.25微米,就像這麼小,0.1微米就挖0.1微米,那整個的步驟就是挖洞填土挖洞填土,然後把它封起來,做完之後就變成在晶元上面,一個一個晶片就在那上面,然後把它切開,然後封裝起來。然後測試,就是這樣子。
但是這個步驟每個步驟他的性質都不大一樣,比如說做邏輯設計的,他對這些挖洞填土也沒什麼興趣,各位大概沒什麼興趣做那些事情吧。所以這樣有一個專業分工,那每一個行業呢,光罩有光罩公司,專業的公司就自然產生,那整個構成一個半導體產業。
Micro Processor 切面解說
那我們來看現代這種IC,就是積體電路它有多複雜,這個已經不是很先進的,這個已經是三、四年前的一個晶片了,這是IBM的PowerPC 750這是一個micro-processor,我們把這個橫切面,買這個報告一本要好幾萬塊。他橫切面切下來呢,我們來看電晶體在哪裡,電晶體在這裡,這一個就是電晶體在這裡,一個一個電晶體在這裡,這一顆一顆電晶體,那上面呢,所有的上面的東西都是金屬導線,就是接線,因為電晶體有三隻腳,譬如說有一千萬剛剛講這個Pentium IV有五千四百萬個電晶體,那這五千四百萬要連接起來它才能夠動作。所以我們怎麼樣才能在平面上把這一大堆電晶體連接起來,這inter-connect,這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平面的,但你必需要透過立體才有辦法接啊,這一顆一顆的三隻腳呢,我們這第一層的導線,連接這裡,第二層導線第三層導線,為了不會回到剛剛我講那個spaghetti那個亂做一通的這樣子,所以我們後來的一個方式就是,這導線的方式就是水平、垂直、水平、垂直這樣子,比較規律性的去做才有辦法做這麼複雜的連接動作。所以這是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這橫的,第五層就是直的,第六層、第七層這樣,現在也可以做到九層、十層的。各位看到金屬導線這個電流在這邊流,彼此之間都會有電容的效應發生,甚至頻率再高會有電感的,所以雖然我們在邏輯上看這個0101在動作,可是當頻率很高的時候這個雜訊都會出來,常常會誤動作,或是甚至設計的不好。所以我覺得computer science應該了解電性的東西。
晶片的應用
那現在呢,這些晶片用在那裡,手機、各位的手機,這個手機大概都有一個基頻的晶片,基本的晶片各位仔細看,上面這是一個晶片,裡面有一個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那這個System的一些Logic在這個地方,那有類比的界面,因為要跟中頻,那手機這是頻率很高,差不多2GHz左右的信號,射頻信號進來,射頻的前端然後轉中頻,然後再進到這個基頻的部份。那這基頻的部份要跑很多軟體,micro-controller這個地方,那DSP數位信號處理的軟體,一大堆基頻在這個地方。但是類比的界面在這個地方,這個是幾乎每一個手機上都要有的一個晶片。
藍芽晶片,藍芽晶片的這個就比較簡單一點,但是這個是射頻跟基頻整合在一起,這種晶片全部在一起,剛剛那個還沒辦法把基頻、射頻把它整合在一起,太複雜了沒有辦法。那這個藍芽就簡單多了,因為它軟體要比起手機要簡單的多,所以這邊是射頻的基頻的整合在一起,上面還有一個flash記憶體在上面。那這是我們在國內的一個廠商系統,那現在聯電是已經把它給收購了,不是收購啦就是把它給買下來了,這在兩千年已經三、四年做得複雜度最高的,整合度最高的,這個太複雜了所以就不畫了,這顆晶片裡面呢,南北橋整合在一起,各位知道北橋就是跟記憶體跟CPU北橋這個地方,做介面的,那南橋就是一些控制週邊的一些介面。南北橋電路都整合在一起,然後再加上2D、3D的圖形的加速器,所以非常複雜,有一千兩百萬個電晶體在上面,三、四年前就可以做這樣子。
這是我們股王聯發科的光碟機晶片組,那這兩顆沒有整合在一顆,那這兩顆就好幾十億喔,這兩顆可以賣好幾十億,那光碟機的晶片它的設計,比如說你現在是DVD,那它就要同時能夠支援CD、DVD都要能同時支援,那當然倍數各方面的非常複雜的類比、數位在裡面,但是因為它非常複雜也不方便把它弄在一顆,所以就用兩顆,兩顆出現在這裡。那這一類的晶片就是現在非常普遍的叫作System on a chip,系統晶片,那系統晶片如果來看他不是很標準的定義就是說,要有一個micro-processor,DSP不見得啦,但micro-processor一定要有,那memory一定要有,然後類比的界面,然後信號處理的,數位的信號處理。那這個從硬體上看是這樣子,那多像手機的晶片,他最複雜的就是硬體它上面跑的軟體,那它的複雜度比起硬體要複雜的非常多。這種晶片就是我們現在國家矽導計劃在推動的系統晶片。
晶片產業的演進與分工
那這樣的一個從以前的積體電路,剛才始做即使是4004那種微處理器,到後來的這種很複雜的晶片,computer上很複雜的晶片,到現在這種系統晶片,很多的設計方法理念其實是改變掉了,那它複雜度也跟過去不一樣。所以剛剛講的那個流程,那個產業結構的,現在也是根據需要而做一點改變。就像我系統應用需要有一些晶片,那就交給設計的團隊去做,設計的團隊可能是獨立的公司不一定,也可能在公司裡面自己做,然後交給晶元代工,那麼做封裝測試這樣。那設計當然要有設計的軟體工具,像CAD的tool,軟體的設計工具。那逐漸的這個叫做系統晶片太複雜了,他自己也沒有辦法做,那剛剛內部比如說那個類比的電路方塊或是記憶體的電路方塊,他獨立出來,這種就是silicon的ip,就是專業的公司就出現了。甚至他的整合也非常複雜,所以專業的設計服務公司就出現了,那專業的設計服務公司像智圓啦創意這種,就是專業的服務公司。所以這個產業結構會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它做一些改變,那在很早以前其實也沒有這種公司。而且是在一個公司裡面從頭做到尾,但是產業專業分工的結果呢結構會改變。
未來的趨勢
好,我把過去跟現在已經講完了,我現在講未來,那個比較容易啦,比較容易我就一下子把它講完了。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關於過去到現在,未來我等一下會講,大概知道了喔。以前第一個做出電晶體第一個做出IC,然後一路發展過來現在叫做系統晶片,就這樣子,其實也沒什麼,那就挖洞填土而已。如果沒有問題那我就繼續講未來,未來是比較有趣的啦,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這個未來趨勢。
電晶體越做越小這個趨勢,我們現在已經到達90奈米,也就是叫作Nero electronics,奈米電子元件現在是面對這個,那這個方向持續在走的,只是說我們會碰到什麼問題而已,另外就是一顆一顆電晶體我們持續去應用它,就是把它整合起來做成IC,那麼這種電路整合的工作就是現在最多的資源是放在這個地方,設計這種應用這種,那麼我們怎麼樣在晶片上面放更多功能的元件上去,這有兩個方式,一種就是剛剛講的System on a chip,系統整合晶片,另外一個方式就是用packaging的方式,到最後用系統整合封裝的技術,packaging的方式,不是晶片的,是晶片跟晶片之間的。那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尋求新的應用、機會,然後他再技術,那這裡面我們也看到微機電的技術,就是MEMS,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簡稱是MEMS,有生物晶片、或是有機電晶體的,我們也會給各位看一個,還有其它沒想到的,就是我也不知道它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
奈米電子元件技術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我們先來看奈米電子的技術,我剛剛說,電晶體的三根腳,(指出三根腳的位置)那這個腳(gate),控制端,電流在中間流,加電壓去控制電流的大小,那中間有一個絕緣層,這絕緣層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沒有絕緣層,這中間一通就互動過頭了。這電晶體結構是這樣子的,那它一直縮小會有什麼樣的問題,首先來看這個絕緣層。在物理裡面有一個叫量子力學,量子力學不管唸得如何,都知道有量子效應。絕緣層並非真的絕緣,電子流是看機率是否會通過絕緣層,絕緣層愈小,機率愈高,也就是所謂的漏電流,絕緣層愈小,漏電流愈嚴重。所以看看現在愈高級的PC,notebook也好,desktop也好,你沒有在做的時候,漏電流愈多,熱熱的很燙很討厭。漏電流的解決方法有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改變這個材料,SIO2為現在絕緣層用了二十多年的材料。要換新材料碰到一堆的問題。所以現在還沒有新材料,目前研究持續在做。另一個解決方式是工作電壓,現在一般用的IC,看哪一類的IC,一般工作電壓是5V,後來到3.3V或3V、0.18微米(數位邏輯晶片)的時候是1.8V、0.13微米約為1.3V,90奈米是1V左右,可是電晶體要讓它動作,必須有個起始電壓,起始電壓至少是0.5V左右,所以你可以降的空間很有限,現在到了90奈米,只剩下0.5V可以用,0.5V可以做的事情就不多了,因為你要處理那個信號,到時候會沒有電可以用,因為全部的電壓幾乎都拿來讓電晶體啟動的事情,所以性能會不夠。第三個是通道的長度,你愈做愈小,當然通道長度就愈短,兩邊電壓一加,電場非常的大,電場等於電壓是除以距離,電場一大元件會崩潰。元件會壞掉,當然,你要做的不容易,因為微影的技術沒辦法,光學技術沒辦法做那麼小。
微影技術
所以現在才有微影技術,台積電都在做這個。那我們現在要做到很小的元件,光學技術就要做到這個地方,材料就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最先進的微影設備,叫做193的,193的奈米波長微影設備,193的前一代叫做248,248奈米波長的元件本來設計是要給0.25微米用的,大概換算一下,193是要設計給0.18微米用的,那當然人類很聰明,想辦法把它做到90奈米,想辦法延長它,可是再下來叫做157,157做不出來,因為太難了。所以才有不同的技術,台積電叫做193奈米微影濕浸式技術(Liquid Immersion)的,用水,因為水可以放大,所以有些技巧在裡楮那這個設備是非常的昂貴的,我們工研院當初買了一台248,我們秘書還問我說這麼貴,我們這麼有錢,怎麼不把錢存到銀行裡而買這個設備,那個設備是一億五仟萬,那現在就是台灣最老的設備目前在我們研究所裡面,193的要四億多,而157則是還沒有報價,因為尚未實做出來(笑),這非常的昂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十二吋的晶圓廠,一個晶圓廠差不多要九百億的投資額,主要都是在設備的,好啦,所以這些困難的問題就留給半導體產業研發人員去面對。
那在這方面,一方面原廠的CMOS壽命,壽命就是讓元件愈做愈小,因為它可以整合的東西多,這要持續做。那目的就是讓我們要整合的時候製程的成本一定要降低。尤其那個剛剛不是看到一大堆的記憶體晶片在電路上面,因為做很多事情要在memory上面,這種就有所謂的M-RAM(磁性記憶體)像這種技術。這種技術說不定過一陣子會看到新聞稿,那就是我們工研院電子所和台積電一起開發的MRAM的技術,這種非揮發性的就像Flash一樣,其實非常慢,連拇指碟(大拇哥)這種Flash,那Flash速度很慢,所以在晶片上面,它是很有限的。
奈米碳管
(換到奈米碳管投影片)那這是非常前瞻性的分子電子電路,那是什麼東西呢?奈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電晶體,這只是一個例子,還有其它的東西。我舉出一個例子給大家看,這個是產業界可能花了百分之九十幾的力氣都在做這個事情,因為跟它息息相關。這都丟在他們的RoadMap上面的,主要的技術都在這個地方,那這個呢,讓一些科學家跟一些研究機構,多做一些這個非常未來的東西,這是什麼樣子呢,我給各位看看奈米碳管,這就是奈米碳管。這是碳原子,碳原子這樣接起來,很長的一根,有人說如果從地球上要做一個不會斷的梯子到月球上,那就是奈米碳管。他才有這麼強勁的一個韌性。要不然會斷掉,奈米碳管直徑差不多一、兩個奈米,跟頭髮比起來,頭髮有六十個微米,頭髮與奈米碳管相差約一千倍以上,所以奈米碳管是非常非常小的。那麼這種碳管呢,現在最小的元件在量產技術約是90奈米,差不多是奈米碳管的100倍,兩個order,所以這就是比現在還要再小1/100,可不可以做成電晶體,可以。這是剛剛講的,有三根腳,這一根腳,這第二根腳,那gate在哪裡,如果我們這樣子來看,這個是奈米碳管,我們把它當做電子可以在上面移動的channel,就是電流在上面流,這一根腳,這另一根腳,底下呢就是gate,這是絕緣體,控制電壓在這裡,這就是一個電晶體,那電晶體怎麼做,這電極在這個地方,拿一根奈米碳管放上去,凡德瓦力就這樣接起來,就便為一個電晶體,實驗室就可以做,可以做,這沒有問題,這樣就太好了,還不行(笑),要實用的話,我估計至少要十年,為什麼,回想剛剛那個IC,IC非常複雜,一大堆電晶體在底下,接線非常複雜,可是它(奈米碳管)不知道怎麼接線,那這個(奈米碳管)太小了,對奈米碳管來說,接線的接頭都太大了,那怎麼接線,更何況,這奈米碳管在成長過程當中,是亂長一通。它很多種成長,它成長原先的樣子並非是投影片中的一條直線,而是長成一陀,一堆。然後不聽話,你要它長在這裡,他不一定長在這裡,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你要去克服好幾個技術,好比說,我要很精確的在這個地方長一根,而且要乖乖的九十度的,第二根長在這裡,距離多大這樣子,然後之後還要弄起來一根一根連接起來。這個是我估計十年內做不到的技術。所以這是科學家做研究的。
Q(連老師):那個請問一下碳管是怎麼長的?結晶嗎?還是?
A(徐副院長):他有很多種方式,不是結晶的,他有電弧的方式,有一些材料,很複雜的,所以奈米碳管非常貴,一小瓶要十幾萬塊
Q(連老師):跟鑽石比呢?
A(徐副院長):那鑽石比它貴。鑽石外面都買得到的,只是很小顆就是了。
系統整合封裝(System on a Package)
好,那我們來看,剛剛已經把奈米電子講完了,順便呢,系統晶片也講完了,我現在來講系統整合封裝。在談系統整合封裝,我們還是給各位看一下股王聯發科的產品,這是一個DVD-ROM的電路板,它的IC放在這裡,仔細一看,這是什麼,這是電容,這些長得像小豆豆的東西,有電容、電感,這些被動元件,將被動元件放到IC裡面呢,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製程條件一些材料的關係,你如果一定要放在上面的話,可能這面積是好幾倍都不夠,但是如果你做成小豆豆的話,就不同的材料放在外面很好長,這是被動元件,放不進去裡面,那這是一個,另外呢,那旁邊會動的元件怎麼辦呢?IC沒那麼厲害,有些東西就是做不進去,所以我們要談封裝的技術,也就是packeting的技術,那packeting的技術呢,我們現在談的就叫做系統整合封裝,因為終究我們電腦要用的是一個大的電路板,上面一大堆的元件弄在一起,不是只看一個IC,多個晶片還有被動元件把它放在一個模組裡面,這就是封裝的技術。
有好幾種,一種就是set-by,就是一顆一顆晶片把它疊在上面,這是接線接出來,這是一種.我們現在國內大概可以做到三層,國際上是四層,這是可以做到的。 然後或者是說封好再疊起來的,這也是一個方式。還有一個是整合的模組,用PC板或是LPCC的模組,那麼這個等一下我會挑細節來說明。還有一種是幾年前在做,但是很貴的,就是多晶片的模組,就是一顆一顆晶片,在還沒有封裝之前,去把它弄在一個機板上面,但是它的製程條件比較複雜一點,就是很多種形式在裡面,原因就是說我們有太多的被動元件在裡面必須要整合進去。
低溫共燒陶瓷
那我們來看,這就是國內現在已經有廠商可以量產這種晶片,叫做低溫共燒陶瓷。那麼這種技術就是有一個晶片,這是高頻的晶片,那旁邊一大堆被動元件,從電路上來看,就是可以畫出電容、電感啦,我們再根據他的特性呢,就把這電路分層,就是哪些性質比較靠近的,我們就是包在一個陶瓷板上面,再一層一層地燒好,然後疊在一起,那疊在一起當然就是接線,要把它接在一起,就是用這種方式。那高頻的特性蠻好的,不過你從這個製造的過程你可以看到,他大概蠻貴的。我們像這種一層一層的表面連結的技術把它接線接起來,那這個整合是在這上面的,可以看到他這個體積會小很多,非常精簡的,這技術已經算是成熟的技術。
功能性的機板(functional sub)
那麼另外一種技術呢,就是我們要談的,就像各位看到PC板上,就是電路板,就是剛剛聯發科那個綠色電路板,電路板呢,我們在學校,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種課,就是電工實驗的課。在電路板上面電路繞一繞,有簡單的單層板,IC在上面挖個洞接線這樣子,那後來有多層板,這多層就是剛剛那個積體電路那個元件一樣,這個腳要接到某一個地方去,透過底下的這種線,這種中間的層去連接,然後增層板,就是這個以前多層板不夠密,所以後來增層板加了一些東西,也是讓它更密的東西,那最近的一個趨勢就是叫做功能性的機板(functional sub),這功能性就是有電路功能的機板,電路功能就是把被動元件做到裡面去,就是IC呢,也可以做到裡面,那就是被動元件跟主動元件都已經在裡面,所以主動元件就是電晶體,積體電路就是主動元件,所以我們來看看怎麼做這個事情。好,我們來看,我們把它橫切面看,這個功能性機板是長什麼樣子,這就是PC板,PC板把它橫切面,這就是FR-4的這個板子,那中間呢,有時候我要做電容,電容其實就是兩個電極之間,中間加個絕緣層介電質的材料,就是一個電容,所以用這種方式把它做進去,那電阻也可以做得出來,當然就是在做板子的過程中就把這材料做在裡面,這就是功能性的機板,那電感呢,基本上繞起來就是電感,有這種形式的,也有穿插的,很多種不同的電感的形式,都可以做。那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就可以做出功能性的機板。
立體封裝
那功能性的機板它有什麼好處,譬如說,原來是一個IC,旁邊有一些被動元件。我們把殼把它拆掉,不要封裝,用點膠把它保護起來,被動元件有些埋到裡面去,由於技術的關係,有些還是做不進去,太大的電容放不進去,還是得長在外面,那多長一些,他的體積就會再小一點,那高頻特性這沒有什麼問題,像這種一些濾波器都可以設計進去。我剛才提到這個關於立體的封裝,所以我們剛剛談這個摩爾定律(Moore’s Law),摩爾定律就是把在一個平面的範圍裡面,把電晶體的密度增加,也就是說面積要縮小,密度才可以增加,那如果我們不在平面上做的話,在立體上,往立體空間上去可不可以呢,是可以的。疊起來不就是兩倍的面積了,這密度自然就兩倍了,這個就是立體的封裝,一片疊一片這樣子疊起來,但是呢,這個疊的這個就要鑽孔,我們現在這個孔沒有這麼小,沒有那麼小的鑽子可以鑽,所以圖上的孔都算是太大的,比較成熟的做法就是像這樣子,這已經封好的一個接一個把它疊起來,那現在手機上面各位如果有手機把它打開過的話,你會發現有一個記憶體的模組,上面一定有一個Flash跟一個Memory的晶片是放在一起的,就像這種方式放在一起的,那麼這就是立體的封裝,那如果再做小一點的話,就是晶片把它堆疊起來,假設這個孔可以把它鑽到很小,假設一微米左右的話,那真的是立體的結構就出來了,這方面一直在進步 。這就是我剛講的一個晶片一個晶片把它疊起來,但是呢,這個鑽孔要跟元件也就是電晶體類似的大小,那著個就是成功的。但目前還沒到這樣的技術,它差不多是幾倍這樣子。那這類立體的封裝結果,會使得我們將來的系統的電路,它其實不是系統晶片所組成的,而是系統封裝的結果。它可能有些晶片是這樣疊起來的,可是呢,它還有些被動元件,它可能會長在裡面,有些可能堆疊在上面,最後整個封裝起來之後,我們其實看不到裡面是幾顆晶片,但是絕對不要相信說,一個晶片裡面把他所有的電路都整合進去,我覺得那個是不大可能的,全部數位電路是可以啦,但是你要在系統程式的話,那些被動元件,電容、電桿是放不進去的。
Q(連老師):可不可以先請教一下,這些晶片這樣疊起來,散熱的問題要怎麼解決?
A(徐副院長):散熱的問題,對,這是高手問的問題,一個晶片跟一個晶片之間,要放散熱膠在這裡,塗上白色的散熱膠,但是常常是不夠的,所以這些地方,散熱還有它在散熱的過程中它會變形,因為這是晶片,它材料會使得它熱漲冷縮,會有這樣的效應,所以還有蠻多的技術要去克服的。
微機電技術(Micro Electrical Mechanical System)
接下來,我講些其他的應用,講微機電的技術。微機電的技術,剛剛有講,它叫做"Micro Electrical Mechanical System",微機,其實應該較微電機,不過機械的聽到不高興,所以叫微機電,我們以為它是電機,其實不是喔,這是機械的東西,那微機電的來源是說,如果我們要用微電子的技術去做會動的元件那怎麼做,這就是微機電的基礎。比如說印表機上的噴墨頭,這是很長的一個管子,那一般的半導體技術沒辦法挖這麼深,那就要用微機電,比較機械的方式挖那麼深的洞,那或者是說會動的元件,例如藥物釋放,藥物釋放有生物晶片放在身體裡面,它在一定的時間裡面,它中間的筏會打開,藥就會跑出來,有比如說瓦斯表,瓦斯的偵測一氧化碳的偵測,一些感測器,那這種感測器跟我們一般IC積體電路製程不大一樣,那這就是微機電的技術,又或者是光的switch,有一種投影機叫做DLP的,DLP的技術就是用一大堆的鏡面,用半導體的技術作出一個個光學鏡面,那這些一大堆的鏡面,用訊號去控制它讓它能轉向,控制這個影像的品質。那我舉一個例子讓各位看的清楚一點,這例子是IBM的一個storage的一個晶片,這晶片是長這個樣子,中間用放大鏡看,可以看到每一個array,那這個在放大會看到這樣,那這個就是加電壓會上下的動,中間有一個尖尖的,它會上下動,差不多300個nanometer,那這個尖頭呢,如果通過電流的話會發熱,這個尖頭如果動起來的話,底下的塑膠板會被壓一個個洞,會融化掉,如果給他訊號的話,要燒進去燒0101就會長那個樣子,那讀的時候當然會加熱,讀出訊號,那這個就是完全用半導體微機電的方式做出來的,那它有一個名字,就叫mini pede,mini pede就像是蜈蚣那種百足蟲,很像吧!好那我再講一個生物晶片,生物晶片當然是很熱門的,我們來看看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舉個例子像是"酵素免疫分析",這是檢測C型肝炎的,如果有C肝這種病,病人的血清裡就有抗體,怎麼做呢,首先,在這個基板上面先把忼原長在上面,這是可以合成然後長上去,控制得非常好,當然這些是要經過一些處理,把它清乾淨,然後它像樹一樣一棵棵長在上面,然後把C肝病人的血清滴上去,如果它有C肝的話它會有個分子結構跟它接在一起,如果沒有抗體的話自然就沒有這個東西,如果有的話就會有一個抗體跟它接在一起,然後我們在把它清洗掉,如果是C肝的病人那這個就存在了,然後呢,我們再把二次的抗體再把它給倒進去,如果有這個的話,那抗體就會跟它接在一起,那如果沒有的話自然接不住,洗掉就沒有了,這時候我們就用呈色器來檢測,所以這種晶片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緊接著的,中間不能有漏氣地、很小心地一步步用這種方式,這是我們在工研院裡面做的,一個一個倒在這裡面,用重力的方式,然後再用電路去分析。
電子鼻
這是一個例子叫做電子鼻,電子鼻是模仿人類的鼻子,據中醫說,生病的人呼吸有味道,不同的並會有不同的味道,比如肝病的人他會有像老鼠死掉的臭味,如果是很嚴重的糖尿病病人,會有像水果香的味道,所以螞蟻喜歡吃喔,那我們在幾年前就嘗試去做出這樣的東西,重要的是去分析病人呼出來的味道 ,也就是氣體分子,去分析氣體分子,把它的結構找出來,然後把一些感側器設在上面,這感測器不能只有一個,它會有不同的感測器,因為它要將不同的氣體分子接起來,如果圖形都對了才能辨認出什麼病,然後後面揪是一些電子電路去做識別,這秀是一個展示品,呼一口氣它就會告訴你,這個在工研院就有,對象是針對尿毒症的病人。
玻璃基材電子產品
再講一個有機的電晶體,我們先來看TFTLCD,就是notebook上的這個顯示器,它的原理很簡單,玻璃之間有個電晶體,這電晶體會控制液晶,liquid crystal是個分子,如果加電壓在分子上它會站起來或是躺下去或是一半這樣子,段看電壓多大,整個的控制就是靠旁邊的電晶體,這電晶體跟我們之前談的不大一樣,它是在玻璃上面的,那這種電晶體的做法就不大一樣,因為玻璃不能太高溫不然會融化掉,那它站起來或躺下去加上這濾光片,躺下去就全部蓋住了被光源就會看不到就會變黑的,如果透光的話,紅色光就看到紅色、黃色光就看到黃色,原理很簡單,那麼這種技術完全是在玻璃上面,那我們很希望這顯示器輕一點薄一點軟一點,所以嘗試把TFTLCD做很薄,那玻璃有個好處就是你做得越薄它的重量就越輕,所以攜帶起來非常方便,但是在怎麼說它還是玻璃的,玻璃的壞處就是會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一個趨勢,就是剛剛講的晶片,這晶片面積是很小的,你如果書要把電路做在大面積上面,那這個電路就很難做了,所以怎麼做呢,就把他做在玻璃上面,因為玻璃大有便宜,所以就有人做了個研究,他把Z80,Z80是早期20年前我們在唸書的時候,那個電工實驗都是用Z80,8位元的微處理器,它直接做在玻璃基板上,那這個挑戰就是它這個電晶體速度要夠快,因為你在玻璃基板上做不像在矽半導體上,矽半導體這種電晶體它的電子遷移速度很快,但是在玻璃上面就不是了,用放大鏡去觀看玻璃,它裡面的結構亂七八糟的,不像silicon那樣長晶長的非常整齊,讓電子在裡面幾乎是通行無阻,那玻璃是亂七八糟的所以電子跑起來很慢,所以要做在玻璃上面,你要做很多處理的技術,現在呢,已經可以把8位元的處理器長在玻璃基板上,所以已經往前跨一大步,不過還不夠,這個是已經是demo可以做出來的,3MHz5伏可以做出來,6個CPU在這個地方,那這個就真的是軟的,這是flexible的display,那這種就跟玻璃紙那麼薄的東西而且上面是可以有彩色的,現在還不到量產的階段,不過實驗室都已經可以做出來了,那有些概念性的產品都可以做到,比如杜邦的手機,注意這是塑膠基材的,塑膠就不怕摔,當然它的性能就差一點,不過應該是夠用的,不在上面看電影都沒什麼問題,那這個是完全不同的技術,是flexible的display,那電子書以後就是download下來,看完就delete掉。
塑膠基材電晶體製作方法
那我接下來談的就是,我們如果要在塑膠基材的,就是把電晶體完全用塑膠的材料去做的話要怎麼做?那這就是有機的電晶體,有機的電晶體從剛才那個角度來看,結構是一樣的都是三根腳,只是說這個材料不是矽半導體,完全是用有機的,那這種電晶體有一種好處,假設能夠找到這樣的材料去做的話就是這個樣子,小分子的分子比較小,高分子的分子比較大,那一般的塑膠就是高分子,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製造方法,不過呢用這樣的材料,我們的電晶體是這樣製造的,注意我們剛剛畫了一個製造流程,挖洞填土挖洞填土,這個不是挖洞填土,我們要把剛才那幾層材料長在上面,我們用印刷的,這是一個printer,像印表機那樣的printer,你把這個材料比如說這是一個塑膠的機版,把它先長gate就是控制層把它噴再上面,或者是用印的,這叫接觸式的印刷機(contact printer)印在上面,我們也可以做完之後再長絕緣層,絕緣層我們用spring coding 或contact printer這種方式去做,一層一層的長,一層一層的壓,那半導體層也是一樣,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製作方法,或是兩邊的接腳這樣子,或是用screen printer,軟印式的,最後這個電晶體做完了,完全用printing的方式印刷的,注意喔,這個製程就不再送到台積電,聯電去做,那這種IC做出來會是什麼樣子,就是這樣子(拿出成品),這樣上面一大堆的電晶體是用printing的方式做的,只是說它的性能,電晶體的速度不夠快,所以它的顯示器比較醜一點,前一陣子蔡政務委員到我們那邊,我說我帶你看的最高科技的東西,他說怎麼那麼醜,我說沒有錯就是這個東西,用printing 用organic的transistor做出來的東西就是這個樣子,很醜喔,不過我們未來就是做這種,做display其實是一個下策,因為人的眼睛很厲害,要看漂亮的東西,可是像是大面積的IC用silicon沒辦法做那就用printing的方式去做,比如說電子標籤或是像太陽能電池,一大堆貼在牆壁上要發電,這一類的應用,我可把這種技術叫做flexible electric的,是未來跟silicon的技術相當不一樣的,成本非常低,設計公司就是在家裡有一個printer去印晶片,當然設計技術當然要好,但設計技術也是現在不存在的,因為device才在剛開始開發,那第二個技術就是有silicon的技術有flexible的技術和有packaging的技術結合起來,有無所不在的半導體技術,這是手錶,貼在上面就是隨身貼,那這個ok棒告訴你說時間到了應該換,家裡的電器如鍋子,貼上去它會提醒你溫度到了該關掉了,當然這要感測器的技術在上面,而另一個應用如,逛街時所用的購物袋,應用printing技術可以變的便宜,設計公司可以跟廣告公司合作在袋子上做這種廣告。
半導體產業轉移至亞洲
最後我要提醒各位,整個國際的半導體產業重心已經移到亞洲來了,從這個圖來看,這邊是美國市場,這是歐洲的市場,黃色的是日本,這是亞太地區,兩千年的時候美國還是最大的,兩千零一年的亞洲(包含了亞太和日本),一般來說亞太地區是不包含日本(因為日本市場很大,所以我們習慣性的把它分開),亞太地區通常指的是韓國,台灣,新加坡,大陸等,兩千零二年這是亞太你看,兩千零三年也就是去年,就超過了,所以我們亞洲地區,也就是亞太地區加日本,早就超過60%了,這就是為什麼整的產業的重要性在亞洲會,現在歐美看亞洲,不光是人口的壓力,整個市場的壓力他們已經看到,這就是為什麼整個亞洲國際上會越來越重視,那我們呢因為有這個產業的基礎在,所以更要去正視這個產業的發展,以上就是我今天演講,謝謝。
Q&A
連老師:請問微機電也是用蝕刻的方式去做嗎,怎樣鑽到底下去?
徐副院長:
也是用蝕刻的但是是不同的設備(那怎麼樣鑽到底下去)就是用icd的技術,可以打的很深
連老師:那馬達的軸承那些東西也是嗎?
徐副院長:
那不大一樣,那是一層接一層這樣子的,當然不是high power的馬達,是微小馬達就可以。
劉老師:您大概介紹那個系統晶片和系統封裝,看起來像是兩樣在競爭的技術,所以您個人的感覺是系統晶片那邊困難度會比較高一點
徐副院長:
對..也比較貴,但是呢但比如圖形加速器跟memory的介面,他要存取很多很多很快速的,像那種應用的話,記憶體最好做在晶片上面,但除此之外,很少應用需要把memory直接做在晶片上面,所以還是用兩顆比較便宜,因為單獨的技術,比如說類比的,類比的製成條件跟數位式不大一樣,類比的製程條件不需要.13微米.18它就做到非常好的,電晶體大一點比較好設計,所以製成條件不一樣,太妥協的話soc技術就會非常的貴,但還是看應用啦。
劉老師:那系統那邊好像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技術,像低溫陶瓷共燒或者是立體的封裝堆疊,這種也是平行在互相競爭的技術嗎?
徐副院長:
對…但它有時候也不見得叫競爭,它會有它的互補性存在,那如果我們太強調,像矽島計畫我常常去告訴他們,不要太強調系統整合晶片,它是一個重要的趨勢,不過很多沒有經驗的工程師,他以為就是這個樣子,那是錯的,因為做起來可以像剛剛那個矽統的晶片,sis他整合出來的整合度非常高,但是在市場上賣的並不好,良率也是困難,那從應用角度上來看,使用者有時候會搭配不同架構的時候會失去它的彈性。
沈老師:兩岸上在半導體製程或設計上的未來來看差距有多大,另外來說以資訊這邊的學生在半導體的產業裡面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徐副院長:
第一個問題其實說難也是蠻難的,說簡單也是蠻容易回答的,因為它就是有個幾年的gap在那邊,那我們如果回顧過去.13微米的製程開發的時候,它的研發時程已經是遠大於.18的,一個世代在一個世代難度越來越高,所以我們再賽跑的時候,雖然很靠近前面,可是那個是好像永遠追不上的那個感覺會一直持續存在的。對,班上有沒有第一名的,老是追不上它,雖然差幾分而已,你要超越他我想是很困難的
連老師:請問製程的技術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還是引進的
徐副院長:
因為半導體產業技術已經是發展非常久了,我們有時候談引進技術,要講清楚這是什麼意思,比如果說我們要蓋一個廠從日本整廠引進技術從製造設計通通引進,可是有些技術在人身上,我們從國外找一個專家回來那算不算引進技術,它來這個地方做,因為它懂,他有些過去在某家公司做的在國外做的,他用一些不同的方式把它避掉,因為它自己做的自己知道哪裡好等,自己寫程式一定知道bug在哪裡,所以把他給避掉,當然他佔了些便宜,那這不完全是技術引進來,那我們過去就是仰賴很多從國外回來的人,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是技術引進,引進這些人才就引進了技術,但是是不是要花很多錢去建立這個技術到不見得,只是說當我們現在走到90奈米的時候,你能夠引進這種技術的大概不多啦,因為大家都是同樣的情況。
連老師:所以等於說,大陸那邊如果要趕的話,也沒有人可以引進
徐副院長:
沒有,如果你現在是在追趕的話還有很多人,.18的.13的,但最leading的沒有,我們現在跑的最前面的大概就是台積電了,他自己建立,因為那邊是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以引進了,大家都是一樣的。好那第二個問題,我們computer science學生在這個產業,一個設計當然是絕對可以做的,有一些好的想法,甚至不見得要很偉大,像我們電子雞,那就完全是邏輯設計的,這些設計公司,只要你知道algorithm怎麼做它就知道怎麼設計了,另外一個就是所以有製造業裡面,半導體也好display也好它的工廠裡面有一大堆的設備,它的equipment automation 深深影響到怎麼做scheduling 良率的控制,那個地方是要科班的computer science的學生才有辦法去做的,非常複雜的software,
學生A:請問一下半導體cost
down的理由是什麼,怎樣才能讓它cost
down下來,像是光碟機或燒錄器,短期內可以降麼多,那一定是晶片降了,那他降價的理由是什麼?
徐副院長:
他降價的理由就是,我們在市場上假如說只有我一家公司,那價格隨便你定,定到就是說想買的人雖然有點痛但是還是得買,但第二個競爭者出來的時候就不大一樣了,價格你就沒辦法定了,但是再怎麼說你可以賣出去的有一定的利潤在裡面,所以我們降價跟成本呢,是不是有絕對的關係存在,這不一定的,每一家公司的成本結構不大一樣,但是降價空間永遠是有的,但你談到光碟機cost down,cost down是成本的降還是市場售價的降(成本的降),那成本的降當然有很多地方,比如說你是做光碟機的還是晶片的,每一個不同的廠商它的成本結構不大一樣,那以國際上比較領導的廠商,日本的廠商來看的話,他研發的經費非常的高,你在後面的廠商,只要你會組裝起來,前面的研發的地方都不需要擔心,從定標準等都不用擔心,因為你的成本結構自然比較低,但是你的利潤空間也比它少很多,量產規模也是有關的,良率也有關的,你良率多少那是差非常多的,這些都是反映在你的成本上面。
學生B:我想請問目前的生物晶片壽命大概多久,可以承受多少次的測試?
徐副院長:
生物晶片種類非常非常的多,有些是用完就丟的,他不會要你用很久,所以從晶片的角度他希望你用量越大越好,你丟的速度越快越好,那你用多久可能不是一個重要的考量,但是他多準多有效可能是個重要的考量,每一種東西不一樣,我們做晶片的人最不希望大家重複使用,但是如果是放在身體裡面植入式的至少用半年以上,你不能一天到晚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