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共識營
 

前瞻深耕111、永續發展117
 
 
(主軸:凝聚校務共識,深耕智慧大學)
 
 
110/09/0

 


 

109學年度共識營創辦人講評
 

與全校相關部分:
 
 
1.發展一院一特色
 
 
2.聘請高研究能量學者(十年百師計畫)
 
 
3.人工智慧、智慧校園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各學院與人工智慧學院必須緊密合作
 
 
4.善用中國醫 / 附醫的資源(中亞聯大)作為招生宣傳
 

與資電院相關部分:
 
 
1.培養人才最重要,現在要想如何跨業結合,跟產業界合作培養產業型博士生,各院系應考慮聘請產業人士協助培養學生。
 
 
2. 每學院應與AI結合,發展方向聚焦在medical AI(結合資訊),資電學院可以更重點發展AI。

 


 

109學年度共識營校長講評
 

凝聚共識 ( 與全校相關部分:)
 
 
每個系所要有一個特色及易上口的slogan,各院系都有分析競爭的校系,一定要有完整的策略和說帖,說服考生為何必須選填亞大
 
 
提高論文質與量,每院至少找2個高產量學者
 
 
國際生KPI為本校學生 20% ,
 
 
各學院重新研擬KPI,每年檢討KPI是否達成
 
 
提高各系輔系、雙主修之比例
 
 
衍生企業,方向是Medical XX 與多維列印XD printing
 

校長講評(與資電院相關部分) :
 
 
科技部的計畫,各院件數與金額都下降,宜持續每年都有整合計畫,申請大型整合計畫。
 
 
各學院系教師科技部計畫一定要提升,尤其新聘的老師一定要申請科技部計畫
 
 
可延續針對AI證照,加強AI的政策
 
 
再檢討組織研究團隊、產學團隊提升論文表現貢獻度、科技部的計畫貢獻度,並以最快的方法找人才
 
 
現在整個的產業都是技術導向,請再加強研究團隊的整合、技術的support
 
 
檢討AI獎學金是否找到好的學生,目前學生比賽表現非常好,是否需要更多學生強化菁英班經營績效
 
 
產學要再加油
 
 
2030年資通訊人才需求8.3萬,思考如何讓我們學生 變成企業最歡迎的人才

 


 

 


 

 


 

 


 

 


 

 


 

 


 

大綱
 

一、創新扎實院系特色,強化校院系競爭優勢:
 
 
扎實特色招生
 

二、促進國際學研鏈結,鼓勵師生全球移動:
 
 
國際學研移動
 

三、整合產研創生生態,精進PPTP接軌 SDGs:
 
 
產學共創創生
 

四、深耕智慧大學,IR思維創新契機:
 
 
智慧IR決策
 

五、總結

 


 

規劃理念:
 

以核心技術結合跨領域專業開發重要應用
 

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結合跨領域專業開發對社會有貢獻的應用
 

培育跨領域的資訊人才
 

培育具創新思維的跨領域資訊人才

 


 

 


 

 


 

 


 

 


 

學系 考試分發
核定名額
回流名額
繁星推薦
回流名額
個人申請
回流名額
四技二專
回流後
招生總名額
109 落點 110 落點
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 4 1 1 6 29.81
38.73
49.8
54.26
資訊工程學系 8 1 10 17 36 48.93
48.14
41.53
70.59
69.91
77.58
行動商務與多媒體應用學系 7 1 1 9 57.68
55.48
71.06
70.44
資訊傳播學系 6 1 3 10 56.02
57.93
76.95
64.63

 


 

回流原因分析
 
 
國立大學資通訊名額增加,原有潛在學生錄取國立大學機會大增
 
 
110年個人申請錄取第二階段成績提升,導致競爭學校大幅提升,與熱門科系重榜機會大增
 
 
學生可同時做個人申請及四技二專的申請,若錄取國立科大則優先選擇。
 
 
受少子化影響,高中職讀資工的人數正在減少。
 
 
四技二專甄審中電機群主要為重電領域學生,與資工弱電特色不符合,報考人數量少

 


 

 


 

 


 

 


 

 


 

招生策略調整
 

辦理大師講座,
 
 
放置於院系網頁,並於FB、IG等宣傳管道推廣
 

持續利用人工智慧浪潮,後疫情時代零接觸經濟,以及本校在大健康產業的優勢 增強號召力
 

強化院系網頁 展現本院堅強的實力 宣揚對外印象
 

廣泛推廣宣傳本校及本院特色
 
 
(中亞聯大、雙聯學位,AI程式設計菁英班)
 

強化與高中生連結,針對高中生需求調整招生作為
 
 
寒暑假常態化舉辦資工營隊,與各高中保持互動
 
 
持續利用AI-USR計畫廣結高中端善緣,增強學校與系所之品牌形象
 

持續追蹤關心聯繫,並創LINE社群
 

調整四技二專招生類別(資工系改招收 電機與電子群 資電類)
 

調整面試策略 確定錄取高意願的學生

 


 

大人物時代人才培育
 

重視實務能力:
 
 
檢視/調整課程(學程)設計,培育大資工時代需要的軟體人才,強化
DB, programming, APP, IoT, ML, 資訊系統前後端整合, etc. 。  

因應後疫情時代:
 
 
擴大線上(遠距)課程開設、佈署後疫情時代所需要的宅經濟/科技(線上學習、遠距醫療、混合實境、串流媒體、智慧物聯網與5G)人才。
 

333 精進程式設計教育
 
 
三個課程模組循序漸進
 
 
期中實施三個 Level 分流教育,適性揚才
 
 
提供線上課程、線上評量、雲端家教等三種彈性學習工具

 


 

雙聯學位 與 英語國際班
 

Out-Bound Oriented
 
 
加拿大 Ontario Technology University
 
 
巴黎 13 大學
 
 
英國 Edge Hill University
 
 
美國 Drexel University
 

In-Bound Oriented
 
 
印度 SASTRA 半導體碩士班
 
 
印尼 ITS泗水理工大學
 
 
英語授課國際班 (Since 2021 Fall)

 


 

 


 

 


 

 


 

 


 

 


 

資電學院網頁增強計畫
 
 
除學校規定的項目外: 增加以下項目
 

近期目標
 
 
1. 使用彈窗 放置招生廣告
 
   
(強調世界排名,中亞聯大,傑出講座,就業前景,雙聯學位,菁英班等)
院版範例  
 
2. 所有執行中計畫,都有網頁介紹,將網址提供給院網 。
 
 
3. 所有碩博士論文列表及摘要
 
 
4. 所有老師都有網頁,記錄所有學術成就及重要教學研究活動
 
 
5. 各研究實驗室增加各種學術成就,獲獎宣傳,與直播錄影
 
 
6. 各研究實驗室外牆海報 印出 QR code 連結到實驗室網頁
 

Data Driven 規劃
 
 
各系系網配合資發處的 教師歷程資料庫
 
 
設計即時動態呈現各系的學術成就 獲獎記錄 研究計畫等 豐功偉業

 


 

 


 

國際學研移動
 

規劃理念
 

執行策略
 

績效評估與指標(KPI)

 


 

規劃理念
 

擴大國際招生,對於因疫情關係不便前來台灣的同學,開設遠距課程
 

在國際疫情趨緩之前提下鼓勵海外交換與實習,或是進行virtual exchange
 

強化與國外學者合作,共同研究、發表。
 

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可以線上進行)
 

邀請國外學者演講 (可以線上進行)
 

合聘國際知名學者
 

積極開辦國際雙聯學位 以及 英語授課國際班
 

利用 AI 及 半導體 優勢 吸引國際學生

 


 

 


 

執行策略
 

舉辦全英課程 (23門) 以及 英語授課國際班
 

開設寒暑期研習班,吸引學生(4班次,580人)
 

辦理Virtual Exchange 課程 (13門291人,110-1開設5門)
 

學生參與遠距交換 (學海)(南洋理工大學3位)
 

與國外學者共同發表 (240篇)
 

發表國際期刊論文( 536篇)
 

舉辦國際研討會或演講(2020舉辦IEEE IRC2020, 2021 將舉辦 IEEE
 

IRC, BigMM, AIVR三場研討會)
 

聘請或合聘國際知名學者 (3位)
 

參與國際研討會(線上16次)
 

邀請國際學者演講(1次)
 

鼓勵學生參加姊妹校寒暑期研習課程,增進國際視野及外語能力,
 

積極提升學生外語能力,由專職教師輔導學生申請學海交換計畫

 


 

 


 

 


 

 


 

教育部強化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合作交流計畫
 

人工智慧(AI) 研發菁英人才博士專班 (許慶賢、陳興忠、張文鐘)
 
 
AI研發菁英人才博士專班:一期三年
 
 
招生國別:擬招生國別:印度
 
 
班級數:1 班
 
 
每班人數:12人
 

半導體研發菁英人才專班 (許慶賢、宋昱霖、張文鐘)
 
 
半導體研發菁英人才專班:一期二年
 
 
招生國別:擬招生國別:印尼、印度
 
 
班級數:1 班
 
 
每班人數:12人

 


 

雙聯學位 與 英語國際班
 

Out-Bound Oriented
 
 
加拿大 Ontario Technology University
 
 
巴黎 13 大學
 
 
英國 Edge Hill University
 
 
美國 Drexel University
 

In-Bound Oriented
 
 
印度 SASTRA 半導體碩士班
 
 
印尼 ITS泗水理工大學
 
 
英語授課國際班 (Since 2021 Fall)

 


 

印度半導體專班
 
 
與印度SASTRA Deemed University大學,簽訂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學位1+1雙聯學制
 
 
由印度TATA電子公司贊助印度學生,來台灣修習半導體相關課程
 
 
每年招收25名印度學生,預計自111學年度起,來台就讀
 
 
學生在專班研習一年,再於台灣從事一年實習與研究計畫
 
 
資電學院半導體專班,以元件設計模擬為主,10年來培育70多名印度、印尼及本國學生

 


 

 


 

國際合作
 
 
美國 UC Irvine、喬治亞理工學院、密蘇里大學 (3D 列印)
 
 
日本 京都大學 (智慧學習 Book Roll)
 
 
印尼 UMY,Airlangga、I3L (智慧交通)
 
 
美國 Drexel University (智慧醫療)
 
 
印尼 泗水大學 (智慧醫療)
 
 
越南 國民經濟大學 (人機互動)
 
 
短期交流、產學合作、MOU、MOA 國外機構包含澳洲 西雪梨大學;捷克 奧斯特拉瓦大學,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學等21所大學

 


 

主辦國際研討會
 

2018
 
 
IEEE AIVR (AI/虛擬實境)
 
 
BIBE 2018 (生物工程)
 
 
TAAI 2018 (人工智慧)
 

2019
 
 
IEEE SOCA 2019 (服務計算架構)
 
 
IEEE SC2 2019 (雲端計算)
 
 
IEEE DataCom 2019 (大數據)
 
 
IOV 2019 (車聯網)
 
 
MobiSec 2019 (網路安全)
 

2020
 
 
IEEE IRC 2020 (機器人)
 
 
BWCCA-2020 (無線網路
 

2021
 
 
Future ICT-2021
 
 
BWCCA-2021
 
 
IEEE AIVR 2021
 
 
IEEE IRC 2021
 
 
IEEE BigMM 2021

 


 

 


 

 


 

 


 

深化國際學術服務
 

Editor-in-Chie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International J. Big Data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 Grid and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 Network Security,
 
 
International J.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Editorial Board
 
 
IEEE Trans. Cloud Computing, IEEE Trans. Services Compu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mantic Computing, etc..
 

Steering Committee
 
 
IEEE Trans. Cloud Computing, IEEE DataCom, IEEE SC2, IEEE SOCA,
 
 
IEEE BIBE
 

Executive Committee
 
 
IEE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Cloud Computing

 


 

 


 

 


 

產學共創創生
 

規劃理念
 

執行策略
 

績效評估與指標(KPI)

 


 

規劃理念
 

運用本院所擁有的核心技術聯合其他學院以及中亞聯大的資源,一起開發具有SDG潛力的專利技術
 
 
鼓勵教師發表研究成果前,先申請發明專利,並做技術轉移
 
 
鼓勵教師參與研究中心和研究團隊,激發創意,學習如何將研究成果轉為發明專利,並做技術轉移
 
   
智慧醫療
 
   
智慧服務與製造
 
   
智慧農業
 
   
智慧金融
 

走出象牙塔,因應社會需求,開發有益國計民生的技術
 
 
主動發掘在地需求,融入教學與研究,跨域協助解決問題並帶動在地產業及社區發展
 
 
落實教學實踐開發教材,與整合的畢業專題導向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鼓勵教師參與在地產學合作計畫
 
 
鼓勵教師取得專利,進行技術移轉與在地產業

 


 

 


 

人工智慧技術最新發展
 

Data Driven - 深度學習
 
 
DNN, CNN, RNN, etc.
 
 
遷移學習 (Transfer Learning)
 
 
生成對抗網路 (GAN)
 
 
聯邦式學習 (Federated Learning)
 
 
集成學習 (Ensemble Learning)
 
 
可解釋人工智慧 (XAI, Explainable AI)
 

Model Driven
 
 
具有理解能力的 NLP

 


 

具有理解能力的 NLP (自然語言處理)
 
   
許聞廉講座教授
 

目前能力 能理解小學程度的算數問題
 

智慧型對話Robot
 
   
超越一問一答的對話系統,(只能做到比對、分類,沒有理解力)
 
 
保險機器人
 
 
長照系統-居服員
 

語言翻譯
 
 
中英文「換句話說」系統
 

病歷結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