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題目:

Introduction to Web 2.0

 

組員名單:

資科四 92703006 張翔竣

資科四 92703018 李維峻

資科四 92703019 張芝瑜

 

演講摘要:

  

  Web 2.0術語是由O'Reilly 與其他人共同提出來的。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 將Web作為平臺;
  • 駕馭群體智慧
  • 資料將變成關鍵所在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 長尾效應
  • 雙向的互動

 

詳細演講內容:

開場白

謝謝連教授的介紹,很高興再回來政大,連教授每年都會指派我來這邊做一些報告,所以我就很傷腦筋,每年都要換題目,要不然會有重複。那連教授今天指示我做兩件事,第一個就是稍微介紹一下我的所,那也是,一方面讓各位知道我的所,讓大家知道我們院的大致狀況,一方面也是讓大家明白,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在我們那邊服務,那第二部分我會報告的是公告的那個講題,Introduction to Web 2.0。有沒有碰過web 2.0?那這個現在是非常的hot,所以,我們其實也是很努力的往這個方向在做,所以那一部分我會報告一下目前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簡短說明一下我們目前的作法,因為那個題目其實是比較,要花很多時間做討論,所以,我或許會起個頭,讓各位有一點初步的了解,如果對那個有興趣,或是自己要做研究的話,才花時間去了解,因為那個其實很有趣,很有學問的東西。所以我先報告我的第一部份,就是介紹一下我們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與通訊所,把大致的狀況報告給各位。

介紹工研院

工研院呢,大致上大概差不多有六千多個人,六千多個人上下,然後,有一些比較約聘的,把那些扣掉大概五千八、五千九這樣,那大部分很多研究所,這本來英文版,我要改沒改完,只改了兩行,很多頁都還沒改,不過跟各位大概講一下,我們大概是這五千八百、六千多個人,大概分成六個重要的核心實驗,就好像學校裡面有很多系所,那最上面那個就是我們這個所,資訊跟通訊,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另外有機械和系統,我想主要就是機械,那麼有材料,第三個材料跟化學工程,那麼有能源跟環境工程,這部份做的就是說,目前做太陽能,那有電子所,電子所以前就是培育出這個SMC或是UMC這方面的這個,那還有光電所,光電所以前做識別機,那後來做很多光碟讀寫頭,那麼,最後一個的話是生醫方面,那麼這個是我們院裡來講比較新的領域,像有些所都已經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生醫對我們比較新,所以比較多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所以大致上是分這六大個領域。那其中資源佔最多的呢,還是跟我們台灣產業比較密切的資訊與通訊所及這個電子跟光電所,所以這兩個所大概合起來佔全院的差不多百分之四十三到四十五左右,所以大概有三千個人做,恩,兩千多個人大概是從事我們這方面。

那另外還有幾個比較short-term,作短期事情的,比較Focus Center,比較焦點中心的,那個跟基盤研究所,跟上面的核心研究所有差別,他們做的比較短,幾年之內就要達成效益,像做平面顯示板,那平面顯示目前台灣做最好的,有人說兩隻虎三隻貓,那兩個老虎的話就是友達跟奇美,那他們現在說的平面顯示大概跟上面說的沒什麼關係,我們這個中心目前比較花時間在做的是那種可彎式的,就是那種平面顯示是可分裂的,可以彎的,現在可彎的程度大概還沒有到使用者可以用,但可以彎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地方,表面是圓弧的,然後很多地方可以用,那長遠的理想是希望說,他能夠折到程度很高,或者是可以捲起來,我們一般手機的畫面太小,希望這東西做得很好,就可以拉出來用,那我們目前在做,有一些初步的成果,可以樂觀的期待,那第二個是這個系統晶片中心SoC Technology Center,那這個是比較目前花時間做,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無線通訊技術叫WiMAX,這東西或許會touch到,那其他還有幾個叫RFID啦等等,這個就跟各位離比較遠,我們就不談這個,不過大致的情況大概是這樣。

那我們工研院大概七十三成立,所以他本身是一個非營利的機構,換句話說,它存在的目的事實上是做一些研究,產生的技術成果、研究成果要把它技術移轉,給國內的廠商,希望廠商藉由我們研究的成果呢,可以使廠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升,可以做新產品,這是工研院存在的主要目的。

資通所主要的研究領域

那這個就是我剛剛談到六個研發領域。資通所喔,每個所都有他們的mission,都有他們的任務,那我們所當然也有我們的任務啊,那我們比較強調就是資訊與通訊技術,那目前我們比較重點的是放在下面五個大領域,我大概簡單介紹一下。

一個就是All-IP Networking,我想IP網路一般以前是在internet或者是電腦網路方面,那電信網路那邊希望都是做IP,但是現在我們看到這個趨勢很明顯,所有的網路慢慢都會整合,所有的網路啦,cable啦,慢慢都會整合起來,整合到什麼level呢?就是IP level以上,就是將來跑的東西,可能都是IP的方式在跑,譬如說像是打電話,像電話,要admission才能打,那未來的VoIP,基本上就是IP網路的,所以這上面呢因為這些數位的匯流、網路的匯流,所以產生很多新的機會,所我們有一群人專門在探討說,等這些網路都是用IP-based 的時候,裡面有些什麼樣的機會,所以有一群人做這方面的事情,所以各位如果對這個領域有興趣,這是一個不錯的題目。

那第二個部份是寬頻無線通訊,那這裡指的比較偏向兩個大領域,一個大領域就是e世代行動通訊,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用的是第二代,然後有少數人用第三代,那剛在研究的是第四代,那這裡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第三代一直沒有很成功嘛,所以我們也曾經去找做第三代的通訊業者,去一起來座談,說我們要做第四代,問他們有沒有什麼意見,那他們唯一的意見就是不要做吧,饒了他們吧,因為他們第三代付出的錢還沒有收回來,還要他們做第四代,那這個是全世界的趨勢,你不做國外也會做,所以這個,還是可以做啦,所以我們還是找很多resource在做第四代的行動通訊,我想這個科技的進步是無法減緩的,會漸漸進入市場。那第二個重點在行動通訊方面就是談到WiMAX,那個是一個可能新的東西,我想今天不談那個。

那第三個行動數位生活,這個可能比較從應用面來看事情,就是說,舉個例子,以台北為例好了,台北現在,全台北鋪了四千多個WiFi的,那學校也用過,來上網,在研究這個,辦公室門口,在門口一抓抓十幾個AP,所以到處都在鋪,那台北這邊的話是室內室外都在鋪,室外鋪了四千多個,所以這是個嚴密的無線網路的wireless的網,那這嚴密的網除了純上網外也能拿來做特殊的應用,譬如將來可以誇獎出來的信用,那這是在行動數位生活這個企劃裡面所做的作品,那這裡面當然牽涉很多啦,所以有很多人會擔憂安全的問題上,那很多人認為說當他的服務要起來,他的收費機制要好,那如果當他要保有很多content,他的數位版權保護的機制也要好,所以這個計畫就是環繞在說,當我想像數位生活是行動的時候,就是坐在桌子或是走在陸上,也可以有wireless的access的時候,這時候我的各式各樣的應用背後需要的是些基本的技術,所以這個計畫大概是環繞在這個的想法當中。

第四個呢,其實也很好玩,就是無線的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這個基本的想法,其實最早是美國軍方的構想,不過現在很多工廠儀器家庭都在用,那這個基本的想法是什麼?就是說,其實很多地方我們要把它自動化需要加一些sensor,一些感測器,譬如說,如果我這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感測器的話,那或許,譬如說,溫度,我就可以自動來調節,我們接著剛剛講說自動統理的方式,我們去到哪個房間,它自動,他就要detect到有人來了,它自動知道現在的溫度是多少,自動知道你這個人是誰,然後你喜歡的溫度大概是多少,那要知道這些事情的話,這個環境必須要去sense,必需要去測,去測說現在是誰,現在是什麼溫度等等,現在光線日照是怎樣,所以它要有這一些感測的功能,所以,感測功能如果能把它串起來成為一個網路那效果就會double,尤其是有些場合需要用到無線,那我們比較常談的例子有幾個,譬如說石門水庫,石門水庫的庫區是非常非常地大,然後那些庫區都是保留區嘛,所以都沒有人,那其實這裡的水質監測等等其實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是固那些監測點,要發現就很困難,所以要用無線的方式,所以很多地方就可以固這個監測器,用無線的方式把訊號傳回來,所以有類似的情形。像我們有幫政府作橋樑的監測,台北橋,台北橋就很危險,為什麼說很危險?台北橋的年紀很大,要時常去監控他的digression有沒有超過他的範圍,所以很多地方我們都裝一個sensor,所以sensor以往呢,有些有做閥線,所以就會產生很多應用上的問題,,就是說,你保證不拉線,,那電源怎麼辦?那這些就是省電技術啦等等都很重要。

那最後一項是數位電視跟那個視訊的技術,那這裡比較花多一點時間其實是做所謂的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就是說我們現在的電視呢,大部分是走那個cable進來的,從家裡的有線電視進來的,那少數從幾家無線電台,傳統那幾家,那未來有個趨勢是,還是用廣播,但他是用數位廣播的方式,所以現在起台灣已經開始在做,那有一些節目已經上來了,所以部份呢,這個新的趨勢裡面就會產生很多技術的需求,壓縮的需求,有一些裝備的需求,所以有一群人在做數位的視訊方面的技術。所以大致的領域是這樣子,你們看到,有一般的電腦網路的部份,有無線通訊的技術的部份,那麼有比較生活面的數位生活相關的事情,有Wireless Sensor Network,還有一些跟視訊相關的,所以我們所大致的研究的範疇是這樣。

資通所人力結構和資源

人力資源,目前我們所大概是有五百七十個人左右,那有差不多五百個左右,百分之八十八是屬於工程背景的,大部分是double E的,電機電子,電子很少,電機跟資訊比較多,那行政人員大概有67個,那博士大概80個佔百分之十六,碩士大概是三百九十,接近四百個,大概接近百之八十,大概人力結構大概是這樣。所以,如果各位對技術很有興趣,喜歡跟人家討論技術,喜歡跟一群人,對一樣跟你很喜歡技術的人co-work的話,,其實像類似工研院這樣的單位是很好,因為這種人力結構,每天跟你的同儕在一起,你會覺得工作的內容啦,或是有些人,你跟聰明的人一起工作跟能力強的人一起工作其實很多激發,彼此激發、互相激盪的機會,所以這樣的環境是在像業界並不那麼容易找的,像這樣的人力結構是非常少見的。

那我們的預算大概是二十億左右,參考一下,這不會落到我這裡來,不會落到你那裡去,那這代表說,先算一下,我們大概六百個人左右不到,大概有二十億的預算,所以一個人大概有三百多萬的預算,所以在研究的經費上面是夠。那麼設備啦,一些環境啦,辦公室陽台啦等等,所以大致上環境還是不錯的,連教授在那邊好幾年,所以他也很清楚。

工作模式和主要目標

技術擴散模式喔,這個,大略講一下就好,解釋一下,你如果到工研院服務的話可以預期你的貢獻在哪,你的,如果各位去的話,那一開始你就是參加一些研究計劃,那研究計畫有一些,有百分之八十,八十到九十的計畫是top-down,由上面規劃,所以我們會找國外的專家學者啦,國內的專家學者啦一起來規劃,國家的大的方向,然後可以形成一些企劃,那這企劃我們就推動執行,那這是一種approach

另外一種呢,我們有這個抉擇說,有一些比較新的,就是待會要談的2.0的東西,也許我們請了國外的專家學者來,那些人已經在這個領域成功三十年,可是這三十年來他不知道什麼叫Web 2.0,所以這新興的東西呢,不見得需要靠他們的background,而是要bottom-up,讓新興的年輕人自己來親自想,來做,所以我們大概保留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經費,每一年呢,每一個人呢都可以自由的提案,說我想要做什麼,內容是什麼,需要多少錢,那跟我同一個team的有哪幾個人,然後,那申請的人如果超過我們能夠負荷的總經費的話,再篩選說希望他們做哪些,所以這個是,工作的模式大概這樣,所以你有可能去參加一個人家規劃的很好的計畫,有可能自己提一個計畫,這都是可以的。

重點是這些計畫後面都要產出些有價值的技術,這個有價值的技術呢,可以是,現在就有價值,可以是明天有價值,可以是三天以後有價值,但是不太能是說,假設五十年以後有價值,我們沒有像學術界看得這麼遠,他們有說替人類的未來著想,想比較遠一點,可以幫非洲人想一些什麼事情,那我們大概不想,我們想說可以幫台灣做些什麼事情,所以差別很,所以我們沒有機會得諾貝爾獎,學校教授都有機會得諾貝爾獎,因為他們是為人類做事,那我們是為台灣產業做事,所以各位就是了解到說這邊就是有很大的思維上的差異,那各有角色要辦,那我們提出的計畫都在想說,這個適不適合台灣,也許題目,好題目但不適合台灣。

譬如說,我舉個不好的例子,發射衛星,做衛星,我想台灣大概沒有什麼做衛星的角色,譬如發展核能,我就覺得台灣就沒什麼機會,很多因素啦,政治因素啦,核能做起來就綁手綁腳,所以有些台灣適合做,有些台灣不適合做,所以要找出適合台灣的。

那適合台灣的有兩種,一種是台灣產業本身很強的,我去錦上添花,等等也可以,譬如說台灣的ICT產業啦,半導體產業,這些我們已經幾千億了嘛,幫它一點力氣,幫它加個10 %,讓它又多個幾百億,這個是很好。那另外有個說法說,工研院要多做一些,產業界還不夠強,但是未來有機會,所以我要扶它起來,我們不要錦上添花,我先扶它起來,所以這也是一種想法,這個也很好。現在比較多像生醫,台灣生醫是非常弱的,那為什麼政府投錢下去,認為說可能有機會,從卑劣一點的想法來想的話,所以根本不應該幫台積電去做什麼,他每年幾千億了,那他要做什麼自己去做就好,為什麼還要政府幫忙?

所以這個是,有這個想法。所以這張圖要講的就是說,我們在那邊,主要的任務是研究技術,主要的成就是技術好了以後可以擴散給廠商,然後廠商可以真的做成產品,either現在or是可見的未來,那這是我們的想法。

這裡有很多國際合作喔,那細的我們不用看,我們只要提幾個可能跟各位有關的,就是說,我們在那邊做呢,也有一個好處啦,就是,我們每一年會選派很多到國外去受訓,像那邊有些計畫跟國外的學校合作,就是卡內基美濃大學嘛,麻省理工學院嘛,這兩個計畫剛好是我負責,所以每年都會選派很多人到那邊去跟他們那邊的老師學生一起工作,三個月啦六個月啦,最長大概一年,那很少數例子他留在那邊讀學位,很少,多數的例子是三個月六個月我們就希望他們回來,繼續做原來的計畫,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的機會,這個也不錯,這個很好。那底下的話我們這個底下的技術的切割,那這個我們不要看好了,所以大致的狀況在所的部份大概是這樣,那我們來進入第二部份。

介紹Web 2.0-開場白

        第二部分我們來談一下這個Web 2.0,那這個很多人都有興趣,包括我自己在內,那這個題目我大概上個月去清華,清華大學有些MBA的課程有跟他們講,那MBA上課的人都是在,已經在社會上做事的人,做中階主管以上,所以問題很多,我們那時候是講三個小時,那今天時間比較少,那我會簡短一點,那cut掉一些,其實我已經拿掉一些東西了,所以主要是,看題目是講introduction,所以主要是讓大家大略知道一下,我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我們的看法可能跟很多人的看法也不見得一樣,所以新的東西有很多其實是對的,那我們要帶進來給各位我們的看法,讓你們自己去跟其他的看法比較、激盪,然後會比較有收穫。

背景-產業外移

Ok,背景,我們為什麼會去注重Web 2.0,那事實上,一句話,台灣在整個國際分工的架構裡面喔,已經角色有在變化,那我們抓住這個變化的機會呢,我們就要去注意一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覺得Web 2.0呢,是我們必須注意的項目之ㄧ,ok,好,這個是,還好是選舉以後,不然會被懷疑我在批評誰,所以我們這幾年啊,可以看到我們的國民生產毛額,GDP喔,其實這們多年一直在成長,但是過去的幾年其實,減緩下來,那減緩下來的原因當然是非常多啦,那至少從表面上來看,很大的原因是大量的產業外移,那尤其是製造業,那我一直印象深刻,若干年前,沒有很久,三年五年而已,就是說呢,我看過一個統計資料,全世界,我最近一直在想這件事啊,地球這麼大對不對?台灣好小一個,全世界有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五的notebook在台灣的台北縣跟桃園縣製造,好大一個地球,你可以想一下,台灣那麼小,裡面的小小一區,全世界有百分之八十五的notebook都在這邊製造,這是台灣人的驕傲!很值得想像。那今天呢?一台都沒有,全部都外移,那他們為甚麼不留下來這邊繼續讓我們覺得很驕傲?其實是因為他留下來以後沒有競爭力,沒有很多的條件,沒有辦法競爭,所以他們外移是正常的。那外移以後呢,我們以前,站在國內的產值那塊就不見了,GDP指的是國內的產值,國內的產值不見,那所以,本來有的那些產值消失了,跑的外面變GAP,那其實也沒什麼不好,所以問題是說國內的產值沒有,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東西去補充,因為有很多東西外移有很多人就會失業,所以這個是不管是經濟上或是社會上都必須找一塊來補充,來填補這一塊,那這個是大體上,大環境上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所以有句話,製造的台灣不復存在,這個是非常,應該是非常中肯的一句話啦,什麼都是移出去了,我們來看這個圖,都已經,在台灣的都已經快沒了,後面的2005真的是剩沒多少,年底又會更少,有些案例是越來越少,像notebook都已經移光了。

角色轉移:由製造業到服務業

所以我們必須要找新的方向,那新的方向在哪裡勒?大概是在服務業,在服務業,製造業已經沒有了,大概是服務業。以美國人來講,美國人若干年也是製造業全世界的龍頭老大,那後來他們都移出去了,移出去國家有沒有變衰弱?沒有啊!它往服務業移,所以他們的服務業也是全世界頂尖,然後服務業其實profit呢,比製造業還好,那服務業呢,比較沒有污染,沒有社會成本,所以如果有本事能夠往服務業移,那基本上這國家應該是相當發達,不見得一定要維持說,我永遠就是做製造業,那倒不盡然。除非你能夠做非常高價值的製造業,像義大利那個法拉利的跑車,那種非常高級的製造業,那可以,那個主要的賺錢、或者是競爭優勢就不是在製造,是在他們的設計,而是另外的設計。

所以我們要從代工製造呢,來提到高價值的創新,那高價值的創新呢,除了design這些東西,其實空間很大,那麼服務業現在佔我們的國民生產毛額大概佔百分之七十三,所以服務業是很大的take,我們希望往那邊移。那我們的想法是說我們要往服務業移。

那你現在重點是說,服務業那麼多,我們要做什麼?麥當勞嗎?要做什麼?之類的服務業,,所以,在我們策略性的國家要往服務業移的時候,要挑選合適的服務業,那我們挑的結果是怎樣?我們要挑適合台灣發展的,台灣做了以後不會停的,所以麥當勞那個我打不贏他,我不需要去做跟它類似的服務業,所以我們挑的結果是說什麼,台灣的strength有什麼?台灣的強處有什麼?ICT業,ICT產業,所以我們希望找到一些服務業呢,是跟ICT有關的,跟資訊通訊技術有關的,跟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有關,如果我們跟資通技術有關的服務業,我們來推那個方向,我們贏的機會比較大,我們如果做麥當勞,贏的機會大概很小,所以我們如果做banking,我們贏的機會很很小,所以說大的方向是這樣。

產業創新和創新產業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介紹一下IT-enabled ServiceWeb 2.0,所以剛剛講了,我們需要往服務業,要往跟Information Technology有關的服務業來做,所以有個名詞叫IT-enabled Service,就是科技化服務業,換句話說,這個服務後頭所隱藏的很大量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計劃、資訊科技的成分在裡面,不只是麥當勞那樣子,有很多資訊的技術在後頭。那我把它分類,分兩類,一類我稱為產業創新,那另一類稱為創新產業。這不是玩繞口令,這是有點道理。

產業創新是甚麼?就是說,有很多服務業是存在非常久的,但是所有存在的產業它也要不斷創新,因為環境在變,技術在變,它不斷要include,這沒有問題,像福特做這麼多年,它汽車一代比一代好,本來沒有電動窗後來有電動窗,本來沒有ADS後來有ADS,那這些都是產業本身在革新在創新,這個很好,所以這個是企業利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來提升競爭力,或者創造新的服務

我們這邊列了一些啦,企業內部的資訊系統啦,客戶的服務系統啦,上下游的電流供應系統啦,那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那個DHL的例子,美國有用那個DHL送包裹,DHL是一個,它其實是一個非常老的服務業,就跟郵局一樣,是非常老的,幾百年前就有驛站,一個非常老的服務業。那DHL它的,應用新科技產生創新的服務使得他的競爭力,在這個行業裡是最好的,它做了什麼呢?它用哪些東西?譬如說,假設你是客戶,你請DHL幫你送包裹,你這個送報差就收去,它知道每個包裹上面都有RFID tag,所以就可以自動掃描,隨時知道你這個tag,你的包裹在哪一個箱子裡面,那他所有的車子裡面都裝了GPS,定位,所以你的包裹呢,公司隨時都知道你的包裹現在在哪一條高速公路的哪一部車子裡面,那他把這個資訊呢全部都放到internet上面去,他們的web上面,所以就是說送包裹的話,你隨時可以check你的包裹,查你的包裹現在已經從某個地方緩緩過來,時速25公里,現在正慢慢過來,所以它提供了一些新的服務,給顧客覺得這是一個新的東西,尤其做生意喔,我們個人就還好,做生意喔,隨時都知道,你要check,隨時都知道你的那些或現在在哪些地方,都很好,都很清楚,所以這個是老行業用新科技來提升他的價值。

那另外一類的話就是所謂的創新產業,那這個講的是說用一些新的,IT的技術來create一些新的service,所以這個重點跟前者差異在哪裡?這個重點是說要create這個service呢,在若干年前,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前,可能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那因為有了一些人,看到一些新的趨勢,用了一些新的技術,把它做出來,譬如說AmazoneBayYahooGoogleAkamai,這些都是很明顯喔。譬如像Yahoo,這個很明顯,那麼Yahoo前面它戰勝那一年往回頭看五年,根本沒有Yahoo這種東西存在,歷史上沒有這種東西存在,那為什麼internet起來需要search?如果沒有internet起來,沒有web page,沒有需要search,就不會發生這個事情,所以是應一些新的技術產生,產生了新的需求,這些需求有本事先看到的人就是一個機會。

那另一個比較難以歸類的就是印度的Outsourcing Industry。印度他們,我剛好上個月有去印度看,去那邊找軟體工程師,所以各位顯然都沒有來apply,所以我們缺很多人,我們去那邊找軟體工程師,那印度軟體工程師評價是蠻高的,量也很大,我們去看了,我們大概interview,商場有來的喔,來我們的攤位看的,因為我們跑了好幾個市,大概有三百個,那我們事先,稍微廣告有貼出去,我們要找軟體工程師,就是要軟體工程師,三百個裡面呢,大概有一百個是做機械,然後有一百個是做化工,那另外那一百個大概有九十幾個是做光通訊,所以我要的軟體的只有來了兩個,那麼去了解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主要是說印度的軟體業太蓬勃,所以學校訓練出來的人才,自己用都不夠,然後,印度有非常大的軟體企業,像我們去其中一家去參觀,他們那一家,他們軟體工程師就有六萬五千個,比工研院大五倍,工研院還有很多領域的,光軟體就有六萬五千人,所以他自己需要很多人才,所以他們已經搶人搶到說,學生在學校的時候他們就給獎學金,給你大一一進去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第一個要去哪裡工作了,所以那些人不會來apply,來我們這apply,所以這個搶人搶很兇,所以印度的軟體產業是非常強的。那這個產業是創新的還是,我們有點爭議,只是說outsourcing這個行業是搞服務業,所以像印度那樣做成那種樣子,把很多新的IT Technology把那個outsourcing產業做到世界級那麼大,倒是很新的作法。所以,anyway,反正這是不一樣,所以point不一樣的是說,運用IT Technology做服務的時候有這兩類,那待會我們比較談的是第二類,基本上Web 2.0算是第二類。我們像要找出一些新的東西,新的服務出來,而不只是在原有的服務上去創新,所以說比較偏第二類。

那這個部份很小喔,我沒有預期你們要看,我是自己看的喔,那大略給你們看一下而已。那這裡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在去年的七月十八號,這裡有一個新聞,紐約時報,有一個新聞,就是newsgroup,就是有一個每一國集團,那他們花了五百八十個million us dollars買下了這個MySpace這家網站,這網站我記得他被買的時候只開張了一年還是兩年,所以五百八十個million,百萬千萬億,五億八千萬,五億八千萬美金,差不多一百八十億台幣左右,所以這家公司,從頭到尾有沒幾個人,做了一兩年,就值了一百億,一佰多億台幣,所以這個,他的價值在,我們要去了解說,他的價值在哪裡?所以他也是Web 2.0的事,所以我們要去了解他的價值在哪裡。那這個就是MySpace,你們應該有人上去玩過吧?你們有空可以上去逛逛,我們就不介紹他了,有沒有人在MySpace上有上去看過?有!很好,一定要!如果你們對Web 2.0有興趣,要經常去注意這些新的Web 2.0的服務,然後自己要去玩,自己要去用,才有機會對他有了解。那這個是另外一個,這個是在,什麼時侯,上個月喔,GoogleYouTube,花了十六億美金,比剛才那個大概貴了兩倍多、三倍,不到三倍,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大新聞。這個網站被買的時候好像也是經營了一年還是兩年,三個人創業,然後兩年左右就賣了十六億美金,賣了十六億,所以,這個也是一個Web 2.0的公司。

那我們要去探討說,這些公司為什麼會受重視?為什麼有那個價值?為什麼人家要花那麼多錢去買它?除了低能以外有沒有什麼其他原因?不能說自己笨,所以要去買它,一定還有他的道理在,所以這是好例子。那這個就是YouTube,那有沒有人去玩YouTube?這應該比較多,人比較多,你們大概知道這是什麼,像第一名,前陣子我去看的時候第一名就是,最多人看的那個video呢,大概有三億多人看過,所以他的價值在什麼地方?就是如果,舉一個例子,如果,他每次播video的時候旁邊給你貼一個廣告,就有三億多個人看這個廣告,那這個價值多少錢?自己去算。這個是非常high value的,我有上去看,真的是好好玩,那這個服務其實做的相當好,譬如說我上去看,全民大悶鍋一個,知道我看過大悶鍋,以後新的版本它都會告訴我說,新的版本來了,叫我上去看,然後他會自動幫你整理,自動幫你整理一些page,然後,很好玩,其實你們應該多上去玩玩看。重要的是說,這些Web 2.0的服務,他是如何來取悅這個消費者?如何來吸引?吸引他們的顧客,那這個,技術的門檻或許沒有這麼高,所以比較重要的是那個business model,那個營運的手法,那我底下要講的這個Web 2.0呢,大部份的資訊是來自Tim O'Reilly的一篇文章,這個資料有點,其實你們如果上網去找,可以上網去找,Web 2.0,通常跑出來的第一行,就是這個英文檔。這個是入門的文章,那我等一下介紹的主要就是用這一篇入門的文章跟各位講。那其實他還有一個網站,裡面有非常多的conference,有興趣都可以上去看。

Web 2.0的起源

好,那我們現在正式進入介紹什麼叫Web 2.0Web 2.0是,我剛剛一系列講下來是說,台灣需要服務業做,那服務業裡面呢,重要的希望跟Information Technology有關,那這些跟Information Technology有關的服務呢分兩類,我們比較有興趣的是第二類,第二類裡面呢,最重要的課程就是跟Web 2.0有關,所以我們要介紹Web 2.0

Ok,那Web 2.0呢,整件事情呢,他的起源是有很多人,玩網路玩很久觀察,觀察到說Netscape他們在2001年啊,有一個大崩盤,2001年的,你們那時候好像是高中生是吧,2001年,有個大崩盤,整個股價這樣上去,這樣下來,你看這個差多少倍,所以很多人在那時候破產,所以一般來講大崩盤就是,當初的期待過高,沒有那麼大的價值。我們曾經經歷過那個年代,所以那時候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現象,譬如說,我們那時候網路公司很熱衷去美國那個NASTAR上市嘛,一上車的時候就在評價,就是說,這個公司值多少錢,一股要算多少錢,那時候很流行的算法就是說,看他有多少member,多少會員,那時候就是覺得說,如果我這個網站有不錯的會員,那我就有機會將來做生意,那我就有機會將來跟你做生意,各種角度,或是放股票給你看還是怎樣,或是說賺他們錢,喜歡跟你做生意,賣東西給你,所以他是在用membernumbermanager說這個東西到底值多少錢。那時候我記得,有一陣子是差不多兩塊三塊美金,等於一個會員幾塊美金,所以後來有個網站出來,那他的網站很簡單,服務很簡單,上來登記會員我給你一塊,然後他準備要去上市,因為上市就三塊嘛,就有他就賺兩塊,他什麼事也沒做,所以那個,那個時代已經弄到那個樣子,你來登記,當然我會員,我從這邊做,給你一塊美金,所以那個崩盤是蠻自然的。那,所以那個崩盤把當初很多人對那個網路的期許,就破滅了,所以就覺得說網路其實是騙人的,假的,那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啊?他是結束還是,其實不是,從發現到說,雖然經過這個崩盤,有非常多的網路公司都倒掉,太多了,十個有九個倒掉,但是呢,你會發現呢,還是有些存活下來,而且這些存活下來的呢,他的成長都非常快速,賺錢,user也多,流量也多,賺錢也夠,所以代表不是整件事情是錯的,而是有些人玩錯了,有些人玩對了。所以O’Reilly的想法是說,我們來分析這些成功的案例,找出他們共通的特質,這些特質呢,我們如果跟他一樣,我們成功的機會比較大,所以他把這些特質整個討論出來,去發現說這裡有些什麼common,特質,結合這些特質合起來,把它稱為這個第二代的網路,那麼就是Web 2.0。所以這跟我們Microsoft不一樣,Microsoft那個先有1.0再來2.0,他是先有2.0,所以我們define出來這叫2.0

Ok,那Web 2.0呢,整件事情呢,他的起源是有很多人,玩網路玩很久觀察,觀察到說Netscape他們在2001年啊,有一個大崩盤,2001年的,你們那時候好像是高中生是吧,2001年,有個大崩盤,整個股價這樣上去,這樣下來,你看這個差多少倍,所以很多人在那時候破產,所以一般來講大崩盤就是,當初的期待過高,沒有那麼大的價值。我們曾經經歷過那個年代,所以那時候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現象,譬如說,我們那時候網路公司很熱衷去美國那個NASTAR上市嘛,一上車的時候就在評價,就是說,這個公司值多少錢,一股要算多少錢,那時候很流行的算法就是說,看他有多少member,多少會員,那時候就是覺得說,如果我這個網站有不錯的會員,那我就有機會將來做生意,那我就有機會將來跟你做生意,各種角度,或是放股票給你看還是怎樣,或是說賺他們錢,喜歡跟你做生意,賣東西給你,所以他是在用membernumbermanager說這個東西到底值多少錢。那時候我記得,有一陣子是差不多兩塊三塊美金,等於一個會員幾塊美金,所以後來有個網站出來,那他的網站很簡單,服務很簡單,上來登記會員我給你一塊,然後他準備要去上市,因為上市就三塊嘛,就有他就賺兩塊,他什麼事也沒做,所以那個,那個時代已經弄到那個樣子,你來登記,當然我會員,我從這邊做,給你一塊美金,所以那個崩盤是蠻自然的。那,所以那個崩盤把當初很多人對那個網路的期許,就破滅了,所以就覺得說網路其實是騙人的,假的,那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啊?他是結束還是,其實不是,從發現到說,雖然經過這個崩盤,有非常多的網路公司都倒掉,太多了,十個有九個倒掉,但是呢,你會發現呢,還是有些存活下來,而且這些存活下來的呢,他的成長都非常快速,賺錢,user也多,流量也多,賺錢也夠,所以代表不是整件事情是錯的,而是有些人玩錯了,有些人玩對了。所以O’Reilly的想法是說,我們來分析這些成功的案例,找出他們共通的特質,這些特質呢,我們如果跟他一樣,我們成功的機會比較大,所以他把這些特質整個討論出來,去發現說這裡有些什麼common,特質,結合這些特質合起來,把它稱為這個第二代的網路,那麼就是Web 2.0。所以這跟我們Microsoft不一樣,Microsoft那個先有1.0再來2.0,他是先有2.0,所以我們define出來這叫2.0。好吧,以前的我們叫他們1.0,所以那個順序是顛倒的。現在網路上很多人在討論那個3.0,這個叫做東施效顰,其實還蠻有創意的,人家是直接define2.0,在回去去說你們這些是1.0。所以我們知道什麼叫2.0,事實上就是痾他不是一個新版的網路,訂一個標準規格,然後說這個規格是新的一代web,像microsoft95然後98這樣一代代進步,不是這樣,所以他不是。他事實上是一個,一個進步後,自然演進發現說這些成功了,發現是一種新的型態,他本身不是一個標準規格。是大家歸納出來的一些合理的pattern,一些模式,一些做生意的手法,經營術的手法等等整合在一起。因為他不是一個科技的標準,所以他沒有辦法條列式,所以他需要用很多方法讓大家知道他所要述說的2.0,他就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然後告訴你說一些案例的特質,一些案例的特質,這些案例的特質是一樣的,然後這些案例,和這些案例的特質整個合起來就是所謂的web2.0。所以你樣了解他,就要先了解這些案例,了解他所訴求的這些特質。這個,痾.這個就是他們當初所找到作比較的。左邊的話就是所謂的1.0,這些很可憐,因為他們當初成立網站時不知道會被列為1.0。那最後大家歸納出2.0,他們就變成對照組,對照組就變成所謂的1.0。那我們不需要一個個去看他,待會舉一些原則的時候,我們會舉一些例子。所以說大家有興趣的話,看一些2.0的資訊的話,儘量找右邊的這些來看,如果還在的話。慢慢看,慢慢看搞不好比較有feeling的時候,也許你會發現一些O’Reilly沒有發現的事情。好,不用看,你們上網查應該那些文章都有這個圖,所以那個picture是跟大家講一些說,他歸納出2.0嘛他寫成這一張,所以你會發現他不是很明確的條列哪些item說性質一性質二性質三,事實上是一大堆。還有一點,是不是所有他列出來的特質你都要有才是2.01.0。事實上有些網站有這些特質,另外幾些網站有另外幾些特質,這樣也可以。這些特質有跟沒有也不是01,多一點好一點,這些特質發現他有的越多,程度越深,那他是2.0,或有機會被列為2.0。那遠一點或有一點特質但我很強的,也可以,所以說這不是一個01的對抗。而事實上,也有人曾經質疑過說,左邊某個應該放到右邊去啦,右邊某個放到左邊來啦,所以這不是一個化學或數學的式子可以絕對定義的。不過大致上多數人的看法是類似的,這些判斷,對2.0的判斷。所以我們基本上他整理出來說七個主要大的特質,七個主要大的特質。那我們呆會就介紹這主要七個特徵,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大概不會講到七個。講幾個比較具體的,比較具體的,時間多少我們講多少,ok!留點時間來問問題。

第一個,以網路為平台,這個字面上很容易了解,但事實上是非常難懂的。大部分人我看到在網路上的討論對這個對這句話的解釋呢,大部分都是錯的。我請教過很多人,那慢慢有一些想法整理出來說大概是什麼意思。其實,the webs are platform是網路作平台,那他講這些話有個背後的意函,那他文章沒有寫出來。一個很重要的意函式說他其實是要跟micro soft作對比。Micro soft他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就是他掌握了所謂的平台。很多人說所謂作應用,寫軟體,他的平台是什麼,是microsoft,他在windows上面寫東西。所以長年以來,micro soft掌握了一個平台,叫做windows,所以很多application都建立在這平台上面。那O’Reilly的做法是打破這個,不要被micro soft所綁住,所以我們不要用micro soft的平台,我們用網路作平台。那這是句話什麼意思?從幾個角度來看,不太容易解釋。Micro soft有幾個主要的,競爭的策略,就是說其實他windows並沒有賺很多錢,他也不認為說windows是他最重要的賺錢工具,雖然他control了百分之八十九十。他真正要賺錢是他在windows上面的applicationwindow只是一種os,但application可以有一種百種千種。所以比較常見的像大家在用的office,還有powerpoint等等各式各樣的東西。那還有很多人開發的公司開發的資訊系統啦管理系統財政系統啦,很多很多東西都在windows上面。所以他的銷售策略是什麼,是說如果我在windows上面不要賺很多錢,但是我掌握住了大部分的市場,那我在上面開發一些應用軟體的時候我就有很強的優勢。比如說像,excel!就是跟他類似功能的東西很多,甚至有很多作的比他還要好。但是隨著時間過去,都是說輸給他就算了。為什麼呢?因為各位機體上面都是裝了windows os,那micro soft想說,現在我是micro soft,這一版的電子試算表比如說是做的比較差,這是有可能的。但是呢我下一版要改版的時候,比如說我windows要改版的時候,我的windows,新的windows會開放一些新的API,跟大家講說我現在有哪些新的API,所以你要作新一版要放在我的上面的話要注意一些什麼。那更重要的是,他其實有很多API只告訴自己人,沒有告訴別人,所以我一代一代下來我的競爭優勢就越來越強。所以我掌握了這個PLATFORM,我上面一些應用了你們根本沒聽過的,不要說我根本不開放給你,我晚一點告訴你都可以。比如說我已經告訴內部的人我有一些怎樣的功能,你可以透過我的WINDOWS API可以抓到一些系統的什麼東西,告訴我的製作團隊,叫他們先作。那等到作的差不多的時候,再說這個API可以用,相信推出來的時候我的東西已經贏人家了。那長期用這個手法在操作,這是他贏的一大策略,這也是為什麼他被別人告托拉斯。所以說美國政府想要把他切兩半,作WINDOWS的一家公司,其他的切開另一家公司,那這個是他的贏的利器。那nescape呢,很多人在歷史上試圖要打破micro soft這個獨占的秘密武器。很多人想打破,像比較早的這個像nescape,各位有用過nescape的請舉手,這個連教授一定有。這麼多人用過阿!還蠻訝異的!因為早就陣亡了,ok。那nescape呢,他當初的策略他是想要跟micro soft對抗,那一開始是成功的,他一開始是用browser。他那時候有一個非常先進的措施,在那一個年代是非常少見的,就是他的軟體是免費送的。以前都是要錢的,他就讓大家free download一個browsermozila,那時候最高的時候他的市佔率佔九成多,那後來micro soft推一個叫explore,那現在每一個人都在用那個,包括我在內,都是用IE。所以這個,一開始NESCAPE的想法是說,他的business model是說我的browser都是送的,這樣我要送那你們上網作遊覽就download我的,不要花錢去買。所以我把你們都抓住了,那麼你們都是我的客戶,那這些都是送的所以我沒賺錢,所以虧本。那我的錢都從哪裡賺,就是你們是上網的人,可是也有做網站的人阿,那作網站的那些人大部分都是公司嘛。作網站的要買那個網站的伺服器,軟體的伺服器,他會裝一些server能夠繪圖幹麻的阿那些,那我來賣那個。那來賣那個source來說,我server端有什麼好手法讓別人的server都輸我,所以他就可以做這件事情。所以他是想在這邊賺錢,這個一開始是很成功,但是後來還是輸給micro soft。原因是說,micro soft照抄,那他底下還有一個windowsnescape底下沒有一個windows。最後end up,他的server還是輸給micro softserverok。所以,還是沒有成。不過現在O’Reilly的想法是說,我們用web當平台,意思是說,舉個好例子是說,以往開發軟體應用的都要用micro soft的當作平台,他是說,你能不能開發一些東西呢是user會不在乎你底下運用的是windows與否。基本上,最明顯的例子我講GoogleGoogle你用任何機器,不管他用什麼os,你都可以去Googleserch,對不對。所以Google這家公司有沒有仰賴micro soft任何引擎,沒有。Google deiliver給你了是一個serchresult一個data給你,就是說那個data跑過來的時候你的機器上是windows,還是其他的unix linux,還是其他的有的沒有的os,對Google一點影響都沒有。所以Google的發展,跟windowsmicro soft無關!Google他的服務會不會因為windows有出新的服務而有所改變他就要去調整API?沒有!他都沒影響,所以他跟micro soft是切割的,所以他開發的應用是不受micro soft影響的,所以他用web當作一個平台,把東西都放在web上面,你們透過browser來抓,底下什麼os跟我無關。所以這是web2.0一個重要的精神,擺脫windows的控制,這點是蠻重要的。那很多公司web2.0的服務性質像剛才秀的那幾個精神上都做得到這一點,就是他底下什麼os跟我無關。比如說你們剛看的Nescape阿,比如說看全民大悶郭的youtube阿你跟底下是什麼os是沒有關係的,就是說你機器上是什麼是沒有關係。他提供服務的時候,客戶就是各位全部連上來,你們是用什麼os那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個結論來講,nescape還是輸,原因是他還是一個軟體公司,他不是一個服務公司,那這點一些作web2.0的基本上都是服務公司。這裡再補充一點,這個是很好的一個觀察點,所謂的一般作應用的軟體公司,以往被掐住脖子,那種他的特色是說,他賣東西給你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包一片光碟給你,然後你要install等等,或是download一些軟體安裝。那現在特色是GoogleeCube,MySpace沒有什麼要安裝,他給你的是服務,是一個service。所以你在Google上作search你要今天要的就是search一個data下來,那結果就是這樣。你沒有跟Google去買一個光碟來安裝,沒有。也沒有聽說他改版之後叫你要patch阿,沒有。所以他跟傳統的軟體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所以重點是說,他是一個software company還是一個service companyweb2.0的精神是,如果你今天是service company你就不會被micro soft掐住,如果你是software company你就會。

好,這個是很熱門的長尾理論,因為這是web2.0的重要特色之一啦。那,長尾很有趣厚,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圖,假設我們來講說我們用個書店,書店是最好的題目,用書店好了。橫軸的話是全世界出版的各式各樣的書,所以我們有非常非常多的書,而這些書呢都在市面上銷售,那麼有一些賣得好,有一些賣的差。所以這個表呢就是這些書當作橫軸,那賣得最好的就是靠近左邊然後排序,賣的第二名的就排在第二名。這樣看過來就是,尾巴那些就是銷售情況比較差的,那頭那些就是銷售情況比較好的。拿這個當例子我們來看說傳統幾百年來的business model就是做生意的模式,比如說我們去商店,任何書店,他的書店呢就放了很多書架,上面裝滿了書。那所有的書架呢,基本上空間是有限的,就是小書店一千本,大書店一萬本,再大的可能十萬本,somehow,他有個限制。所以,他的空間很有限,比如說,他在信義路租了一個場地,他那個場地是非常昂貴的,就是以前有人算過的一個例子就是,痾,我忘記了,就是那個...百事達,百事達就是那個放videodvd那些。他那個價格算過,每一個dvd買的成本一個月是0.6...0.6cent還多少我忘掉了。因為他空間很有限嘛,所以他一定要擺,這會造成什麼情況呢?就是他通常有限的貨價空間就是擺賣的比較多的。擺設就是擺所有產品的百分之二十,獲利百分之八十的,就是好銷的啦。就是所謂的暢銷書,那暢銷書就是我們的左邊,那這些賣得不好的就是尾巴,就是tail,尾巴。那長尾理論呢就是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說剛才的八十二十,幾乎所有的實質商店都一樣,書店有這個問題,7-11什麼都有這個問題,就是你要上貨價你要給他很多錢,他才會給你放上去。那賣水阿還賣什麼都要扣很多錢,所以只有那些賣得好的東西才能放到7-11裡面去。銷售比較少的,比如說泡麵阿,熱銷的幾個放上去,不熱銷就下架,不然的話沒辦法負的起這邊那麼貴的租金。所以這個是多年來的事情,這個事情被internet打破了,或著被這些web2.0的東西打破了。像最好的例子是那個,我舉那個Amazon的例子。Amazon他很聰明發現一個事情,就是事後看大家覺得很平常怎麼沒有人會知道,就是他的書呢,痾,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對手叫eebook,就是美國最大家的書店,反正是某一家書店就對了。那那家書店呢,被Amazon打的很慘,那原因是什麼?那家書店呢在美國到處多有分店項重要的精華區阿都租下來賣那個頭的部分。那Amazon他因為是網頁,網頁的話如果把後面的這些書都擺上去不會浪費錢,成本非常低。換句話說,他把一本書放到他的貨架,他的虛擬貨架,他的網站,他的網頁上面那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Amazon他的書呢,遠比所有實體的書店的書呢還要多很多,所以實體的書店他賣的書都比較熱銷,過一陣子不熱銷就推到倉庫去了,你很久才知道,除非你事先跟他hold好久。所以Amazon的書呢就是尾巴都有照顧到,他們有統計,我忘掉了,大概是,Amazon的營收大概有一半,不到一半,接近一半的從尾巴的這些書來的。所以他賣的書呢有一些跟實質商店一樣,但是他還有一半的營收是從那些市面上不太買的到的書來的。所以Amazon一開張,每天一開店,那其實他就多賺了百分之五十,這些書呢是一般傳統書店沒有再賣的,那些市場早就放棄的。所以這是所謂的Long Tail,我有照顧到所謂的尾巴。所以,很多人在問說台灣有沒有Long Tail?前陣子有個座談會來問,台灣有沒有long tail的案例,很多人都說柏克萊是長尾,在我看來柏克萊絕對不是長尾。這跟eebook一樣,eebook後來被amazon打得很慘,所以他成立自己的網站,把他實體商店賣的書也放到網站去請大家來買,那結果還是輸的很慘。為什麼你也網路銷售,我也網路銷售,為什麼我還是輸呢?這個有很多原因,那有個很奇怪的地方...最主要是第二點,沒關係,我們等一下一起講。他有很多特色,Amazon和另外一家書店eebook其實賣的書是一樣的,eebook的書都是從出版社來的,出版社給你的書和給我的書事實上是一樣的,出版社給的描述阿封面阿照片阿參考網頁阿都是一樣的。所以,他為什麼都跑來我這邊買而不去那邊買呢?這有個學問。所以他輸有輸在兩個地方,我們先談第一個,第一個就是說eebook看到在網路賣書,他沒有想到說要賣尾巴的書,所以他只把他書店裡面所賣的書通通擺上來,所以他是賣頭,他還是沒有賣尾,所以他的書還是比Amazon少很多。所以這是什麼問題呢?就是說,你在同樣賣頭的時候是一比一,同樣是沒輸沒贏,那賣尾時你就輸掉了,就是少掉一半了。另外很大的效果是什麼,就是偶爾會買一下尾巴的書阿,那你在Amazon找得到阿,在另一家找不到阿,所以慢慢養成習慣,都在這一家,免得說這邊找不到還要換一家,都在Amazon找,所以連頭的部分阿,eebook後來也賣輸Amazon了,這個是很大的原因。那台灣的柏克萊,他跟我說柏克萊是長尾,那我認為柏克萊沒有學到長尾,因為還有很多書他找不到,很多冷門的書,要學他的話,要讓他真的找得到,這是他不是的地方,柏克萊還是在賣頭,沒有賣尾巴。所以各位在柏克萊買找不到書的話,就知道他還沒抓到尾巴,他還在賣頭。所以這是所謂的長尾,這個討論非常多啦,所以大家可以參考。那這裡還有一個長尾的例子我們可以提一下,就是這個這家公司是跟那個台灣很多的百事達,百事達那個租錄影帶。這家公司在一九九九年成立,小公司,一開始成立,是在網路上租錄影帶,那個他賺了很多錢,我們不管,一個月有十二萬個新的顧客加入,然後Market cape,就是股價整個公司把他買下來要花多少錢?剛開始的話是二十一美金,然後百事達七十...大概他三倍左右。所以這個例子要秀的是說,一個網路上租錄影帶的公司為什麼不花幾年的功夫就把老牌的百事達打垮了?當初是差三倍,現在的情況很糟糕,那其實就是long tail!那他沒有用long tail,因為他是再很多路口設百事達,然後大家去那邊租。那小公司跟百事達的差異就是說,百事達是放最多人租的影片,而他是什麼影片都有。那為什麼他能做到這點,因為他是在沙漠中間租幾個倉庫,那地價都比較便宜,幾個倉庫。所有熱門不熱門的,只要他拿得到有人要租的影片都塞在那裡,然後透過網路,不是到精華區,百事達那麼貴的地方去租。而是大家都上網去登記,我最有興趣的一百部電影是什麼,然後他就隔一段時間整理。他always讓你有三份可以寄給你,如果你還要再借,就跟他聯繫,他就會寄給你。所以他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然後他的貨源面是很廣的,就是說他尾巴都有照顧到。所以有些人要看一些比較冷門的,二十年前的懷舊一下,你到百事達去都找不到,你到網路上vv就找的到,所以很快的就超過了百事達。而現在百事達在學,但是很難,很難學,因為你那些店怎麼辦?難道就關門嗎?你好多員工怎麼辦?引起了employer很多抗爭怎麼辦?習慣了這樣怎麼辦?問題很大。所以很多時後轉型是很難的,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例子就是說,你有照顧到尾巴,不但尾巴的賺到了,連頭你也賺到了。因為習慣看尾巴的,偶爾還是會看一下頭嘛,對不對?所以這是一個例子。

那我再講一下Double Click,這邊你們不用看,我口頭講究好,Double Click就是網站以後,我們看到網站很多都會放廣告嘛,叫beneficDouble Click是第一家經營廣告很成功的廣告公司,他的腳色是什麼?他一方面找那些廣告主福特汽車阿達美樂等等,托個廣告給我然後我去找網站,比如說這是網站然後要連Google,我就把廣告在那邊撥。那Double Clickmodel呢,一開始很成功,因為他是第一個做這個的而且做得很好,所以他是最成功的一家網路廣告公司,然後也上市賺非常多的錢。那然後他有一陣子在網頁上登一個大幅的慶功的消息,說他已經簽了兩千家的網站,兩千家這網站都成為他的顧客,這些網站都跟他簽了約可以在上面po廣告。等到Google上來那double就垮了,那為什麼Google會那麼厲害,他用什麼廣告系統?他的客戶那些網站有幾十萬家還幾百萬家,而Double Click才兩千家就非常高興開慶功宴了。那這兩者的差異在哪裡?就是說,同樣是用網路,Double Click他們的經營模式還是停留在老的傳統的簽約模式,他就是請了一堆所謂的業務代表,然後去找雅虎或是什麼的談,最後簽約。他可以養多少的業務代表,然後每個業務代表要賺回多少的benefic,這些都是要成本的。所以他只能找那些比較大的網頁,比較中小的都放棄掉,因為比較小所以只好放棄掉。但是Google就發展了一套系統,那中小型的網站就上網找Google登記說要成為你的客戶,然後我這些廣告就塞給你塞給你,這最後成功了。那所以銷售代表在睡覺的時候,Google的網站還在繼續在做這些,所以這跟tail,跟long tail是一樣的。傳統的Double Click會找比較大的網站然後才會派人去談,這是他們這些中小的,他都通通放棄,那Google呢,通通都吃掉,所以贏就贏在這裡。所以有些觀念你都抓到了,你還是要有方法去做到,當然這裡技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Google知道要這樣做要有能力知道說這些小網站,比如說你喜歡養小貓小狗,然後設立一個網站,提供養小貓小狗的資訊,一天view可能一天兩百個,兩百個人來看,那是很小的,如果你要跟Google談那Google怎麼可能會派人過去跟你談這兩百個人的生意,不會。所以它系統是這樣做的,它系統要聰明到知道說有人要上來search小貓小狗的相關資訊的時候,那你上面貼的廣告要跟小貓小狗有關,比如說賣狗食阿賣狗項鍊的阿等等,所以它系統要自動去做而不是人要去做,這個是他後頭的技術在幹麻。所以現在Google的廣告是贏很多啦,我們看adadvance呢就是剛剛說的那個model,就會去根據search這些我們都不知道的東西,佔百分之四十三。另外,my key word佔百分之五十六,那這百分之四十三Double Click早就放棄了沒有。在這裡很多很好玩的例子可以討論,我上EMBA的時候很多討論,等一下有時間我們也可以來討論一下。那些是活用長尾的案例,還有哪些是活用長尾的案例呢?像第一個你會有好的答案,表示你對這個有一定的了解,第二個你有好的答案,代表你有賺大錢的機會,發現一些別人沒發現的那些機會,因為誰先去抓到那個長尾,有效率的抓到長尾那就有機會。

好,第二個是運用群體智慧,我覺得前面兩點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我們多花點時間,後面我們先把他踢掉。運用群體智慧,我們剛談到說Amazon跟傳統的書店差異在哪裡,除了剛才那個長尾的以外,另外一個差異也很重要,那就是Amazon這些2.0的公司很會善用群體的智慧。他們首開一個做法就是說我同樣是賣書,我amazon,我賣書,我賣了一本書,那我留一些引導,引導我們這些上來買過書的上來給comment給意見,所以這些人給comment時我們當然不用給那些人錢,那些人有成就感,把我的意見給大家分享,所以很多人上面寫些意見。那eebook那邊就是一本書,買完了事,所以很多人同樣是買那本書,我去eebook只看到那本書,出版商給的一些介紹,那我去Amazon除了出版商的介紹還有讀者的回應,讀者說很爛或反應特別好,那意見有時候一樣有時候不一樣衝突,那就自己去看,各取所需。所以Amazon成功的誘導成千上萬的讀者去幫他create contentcreate這些comment,我什麼本錢都沒有花,都是他們去花時間寫來放在這裡,然後這些成為我競爭的利器,成為我打敗我對手的利器,所以這樣是不是一種非常聰明的作法。那另外還有很多例子,雅虎也算某種程度有做到這個,譬如說當初雅虎剛出來的時候也轟動了好幾年,你客觀的說他做了什麼事,他沒有create什麼嚴格講create一點點。那他的價值建置在哪裡?建置在說網路上有很多人花時間建立的網站建立的一個page寫的content寫的這些內容,是一個好玩的內容。那很多人想要去找這些內容,但我找不到,浩瀚如海,所以Google做的事情是幫你編目錄說如果你要找小貓小狗的資訊可以到這幾個網頁來。那這幾個網站的內容是Google做的嗎?都不是。其實真正消費者要的是那些內容,那些內容都不是Google做的,都是別人做的。那他只是幫他編目錄,所以他變得相當有價值,因為它幫助你找到他。所以事實上他也是在運用別人的智慧,因為買賣者雙方要的都不是我要的都是對方,只是我幫助他們找到對方,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運用別人的智慧提升value方面。那eBay是一個更好的例子,eBay的作法是說很多人有一些沒用到的東西或二手貨要賣的等等,你要賣有一些人要買,那eBay做什麼事,就是開一個網站,你要賣的就花時間把物品的資訊擺上來,你要買的自己花時間上來看,看完做交易,我在旁邊看,看完分點錢給我。所以所有的content都是你們create的,都是賣東西的人create的,所有的錢都是買的人付的。我事實上是扮演一個中間者,我是在用大家的智慧,你們花好多時間做的,我只要養幾個人維持網站的運作就好了,而content呢你們自己要去create。那這些是運用別人的智慧來做的提升我自己的value,這些都是非常聰明的作法。Google也是,不過這比較技術性的。所以這都很好玩,好,這個我們剛談過,eebook的例子,就是說你不能只是e化。我剛剛有問一個問題就是台灣有沒有作長尾的,很多人都只看到e化,或者是電子商務,沒有看到長尾。電子商務可以只賣頭阿,其他都不賣,所以看他長尾,不能只是看他有沒有電子商務。這個還有很多好例子阿,我再講兩個就好了,一個是那個wiki mediawiki mediia大家都有在用嘛,有用過的舉手。好,應該都有在用,因為這一定要上去試試看。wiki media很好玩,就是傳統上百科全書像大英百科,我家還有買一套,雖然它是盜版的。黃華百科,我記得他原版很貴花很多錢,現在想起來那實在很笨,因為百科全書的內容隨時在變,百科就只好丟在家裡,現在丟掉又覺得怪怪的,放在那邊你絕對不會去翻他,要找資訊也覺不會去翻他,一定上網去找,這些都是老資料了你怎麼會去找,那個當古董不知道以後有沒有用。那大英百科呢請到了很多聰明的人有學識的人花了很多的錢,去寫大英百科然後每一年update出新版,資訊一直在變所以他要一直出新版update,所以他要花很多錢做這個事。那wiki media呢他有請有學識的人來寫嗎?沒有。他就寫個網站你們自己來寫,所以我上次看到的訊息沒有錯阿,wiki media只有四個人維持它的運作,只有四個人。那裡面的條目呢,裡面的content呢超過大英百科,大概有content內容遠超過大英百科。原因很簡單,是長尾效應,大英百科養了一堆有學問高價值的編輯在那邊一起寫東西,他一定是挑那些條目大家比較有興趣查的,比較冷門的,全世界只有三個人要查的我不會寫,浪費錢嘛對不對。所以他是頭的部份,而且他有出版的問題,三十六冊已經覺得他很多了,條目再多的話可能要三百六十冊。所以他很現實,他輸的地方在哪,就是他只有頭的部份,輸在他這個成本非常高。那wiki media幾乎沒有成本,你們每個人上來貢獻,你對這個條目有了解,你就自己上來寫。所以這個model是非常特別的,還是運用群眾的智慧不是自己create的。坦白說這個modelwiki media居然可以成功,很多人也是很驚訝的。我時常在想,這個計畫如果在中研院被提出來能不能通過我會覺得很懷疑,因為你可以找出太多他不可能成功的例子,比如說有人亂寫怎麼辦?你哪有辦法一個個去驗證,這個是最common的問題。那實務上都沒有發生,不是說沒有發生, 事實上是可以解決的,就是相信網路上多數人,多數人還是不會想亂寫的,多數人還是看說這個東西我懂看你寫錯我就幫你改正,不會說故意幫你寫錯,多數人,你要有這個相信。所以有沒有人故意上去搗蛋,有阿,可是不是搗蛋想把這個東西寫好的人多,那除非你整天在家每天上去搗蛋,那你怎麼可能跟其他人對抗,這樣沒有用一下就被別人改掉。這是你要去deliver的一些事情,就是網路群眾的力量,好的一定比壞的多,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較通常的例外像是政治或是宗教,因為政治宗教沒有對錯,正反永遠都會有。像裡面比較常被挑戰的就是政治人物,自己的支持者上去寫得很好或是敵對的上去寫的很爛這樣,所以政治那個是比較不可信的。宗教也是,宗教一般比較無法理性的討論,反正就是信嘛。有些是會這樣的,那一些比較沒有牽涉到這些領域的也都是可以信的東西,有些做得非常好。所以你只要夠多人在看的話,那這問題不大,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運用群體智慧。

另外一個好的例子是Delicious,其聰明的做法在於,創造了一個服務可以讓user將其Bookmark(我的最愛)上傳至該公司的Server,所以不論user位於何處,只要確認使用者idpassword即可提供該使的Bookmark服務。所以user不論在世界各地旅行,皆能將此資料帶著走,這是個貼心的服務,但其實不是公益事業,其實此服務中其實隱藏了商機,從使用者歸納出來的Bookmark經由統整後可以做分析,得知各類型使用者的不同與生活中的需求,並將此資訊活用,類似廣告行銷,因而從中獲得利潤。此外,資料是非常重要的,由Google來看且與MicroSoftOffice來做比較,Office 只是個軟體,而Google卻是提供服務,在其服務的背後,實際上是仰賴大量整理分析過的資料,所以這就是Google領先微軟的地方。在Web2.0的時代,資料是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優勢,所以誰掌握資料,誰就掌握優勢。

還有就是不再依賴軟體升級,在Web2.0的時代看不到軟體的升級,資訊是每天在更新,以Google來說,其背後龐大的資料庫實際上是每天在更新,每天會有不同的Search結果。因此其優勢在於所提供的服務,而非軟體上的更新。而以往的軟體設計中,最擔心的就是盜版問題,被Hacking。但在Web2.0中,沒有盜版的問題就像是沒辦法盜版Google一樣,其背後的資料庫無法被盜版,除非你有辦法將google所有的資料庫都盜版,copy回家,所以沒辦法像對MicroSoft一樣把軟體複製成光碟帶走。然而有些設計卻是故意設計的容易被Hacking,就如同GoogleMap,其希望被多人利用,被多人做另外的加值服務,藉此增加凝聚力。這與Microsoft不一樣,microsoft不希望他的軟體被做額外的plug in,但Web2.0卻是希望被越多人用越好。簡單的一句化,希望不要被Microsoft綁住。

 

結論

  服務業是我們國際分工下台灣要走的路,要做服務業就需要需結合台灣獨有的優勢,至於什麼是優勢,則需要特別的思考。我們所做與IP有關的服務不只是為了服務,其實我們是想回頭來做一些東西。若服務做的好,回頭也可以結合一些製造業,所謂服務導向的裝置例如:I-pod I-tune 的關係,I-pod這樣的東西蘋果並不是第一個,但apple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於他將Device與服務結合,這在美國比較明顯,在台灣就比較沒那麼明顯,在美國很多人買I-pod是為了 I-tuneuser可透過I-tune在網路上購買音樂,I-pod之所以賣的好,是因為I-tune,為了I-tune才去買I-pod。所以由服務所導引出的device相信會是好的機會。另外依個很好的例子是黑梅機,人家買黑梅機是為了那部機器嗎?不是,是為了看e-mail所以他事實上是掌握了背後的服務。我們今天談到的,以後所希望提供的服務,是在某一個device上某項服務會最好,舉例像是Tou-Tube若你能發明個deviceYouTube最好用,那麼這將會是個很好的機會。所以類似這樣的想法都是很好的機會。那我的報告就到此。

 

相關資料:

 

焦點中心(Focus Center)

具有特定明確主題、任務導向、具機動性、有利跨領域整合之聯合作戰部隊;成立「影像顯示科技中心」、 「太陽光電科技中心」、「醫療器材科技中心」、「無線辨識(RFID)科技中心」、「系統晶片科技中心」五個焦點中心。

基盤研究所(Core Lab.)

累積以人才、技術、實驗室為主的重要核心科技之研發及培育基地,為深耕基盤科技,以建立產業科技領導地位;成立「電子與光電研究所」、 「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生技與醫藥研究所」、「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六個基盤研究所。

 

寬頻無線通訊(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善用台灣在 WLAN 網通產品經驗,積極投入WiMAX技術與產品,並配合M-Taiwan推動計畫,將台灣推向全球WiMAX建置與應用的領導者;研發4G New Radio Access前瞻技術,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以掌握重點智慧財產。其研發內容包括:

• 多輸入多輸出 / 正交頻分多路接取技術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 Orthogonal)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Access ; MIMO / OFDMA Technology)
• IP多媒體通訊技術 (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
• WiMAX網路與需求服務 (WiMAX Networking & Service Enabling)
• 第四代無線通訊接取技術 (4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行動數位生活(Mobile Digital Life)

將行動生活應用及服務技術,結合我國 3C 產業優勢,提供 S3C 完整技術方案;搭配 Wireless City,建構智慧化行動生活基礎環境,以利開發創新之行動數位生活應用及服務;以行動監控及娛樂學習等為優先之應用方向。其研發內容包括:

行動終端裝置 (Mobile Terminal Device)
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人機互動技術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數位學習 (E-Learning)

 

 

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

利用現有網路環境,並整合工研院跨領域技術能量,如wireless、sensor、embedded system,以建立獨特地位;強調創新應用、服務、與經營模式,並以 Solution provider & services enabler為主;以廠務安全、設備監控及節能等為優先之應用方向。其研發內容包括:

普及運算與感測網路 (Pervasive Computing & Sensor Networking)
無線感測網路系統與應用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ystem & Application)

 

DVB數位視頻廣播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由DVB項目維護的一系列國際承認的數位電視公開標準。DVB項目是一個由300多個成員組成的工業組織,它是由歐洲電信標準化組織(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ETSI)、歐洲電子標準化組織(European Committee for Electrotechnical Standardization, CENELEC)和歐洲廣播聯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EBU) 聯合組成的「聯合專家組」(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 JTC)發起的。這些標準在註冊後可以從ETSI網站自由下載。

 

 

 

相關網站:

 

O'Reilly的文章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